闞樹萱
摘要:所謂泛在教育,通常可以解釋為無縫教育、無處不在的教育,就是指一種能夠隨時隨地獲取學習資源、進行教育的方式。而就中學體育教學而言,由于體育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以及對體育運動的認知,就促進身體素質而言,這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就可以實現的,是需要日積月累、無時無刻的,這就決定了體育教學如果能夠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中時間、空間的限制,通過泛在教育的模式來創新體育教學,將能夠讓體育教學更加滲透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本文主要據此展開論述。
關鍵詞:體育素養視角;中學體育;泛在教育
當前,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改革推進,“學科素養”也成為了廣受關注的熱門詞匯,就中學體育而言,學生應當具備的體育素養應當是能夠有對體育運動知識的良好認知,對體育運動的熟練駕馭,以及良好的身體素質,而這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就可以實現的,需要體育教師能夠不斷打破傳統體育教學中的時間和空間限制,不斷讓體育教學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更加深入地滲透。而泛在教育的理念則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啟示。
一、泛在教育在中學體育教學中運用的意義
對中學生來說,一個良好的身體是能夠進行學習、生活等各方面活動的前提條件,因此,中學生如果能夠積極參加體育運動,對于中學生的成長來說,有著很重要的意義。而在學校中,對于中學生的體育教學和體育引導往往都是在體育課堂上進行的,但是體育課堂的時間又十分有限,一周只有一兩節課,僅憑這每周一兩節課的教學時間來讓體育運動和學生深入融合顯然是不夠的,而且很多學生往往都是在課堂上學習或者進行了一些體育運動后,到了下課后往往就拋到腦后,更不用說自覺去加強體育運動的鍛煉,這種情況下體育教學實際情況和目標要求就產生了較大的差距。而泛在教育作為近年來新興起的一種教育理念,其可以理解為無縫教育、無處不在的教育,從這點就可以看出,如果將泛在教育引入到體育教學中,將能夠有效解決目前在體育教學中的一些主流矛盾,比如能夠讓體育運動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穿插地更加細密,讓學生能夠更加廣泛地感知到體育運動的無時無刻不在,從而不斷強化自身對于體育運動的參與和融入,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這對于有效培養學生的體育素養而言,無疑是十分有效的。
二、如何在體育教育中實施泛在教育
泛在教育的主張是能夠擁有的更多的時間、空間或者其他一些條件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因此,要能夠在體育教育中實施泛在教育,就應當從原本的課堂限制以外,去尋找教育的機會。
(一)運用好學生的碎片化時間
目前,在中學生在校學習時間中,有很多的“碎片化”時間,就是高中學生在學校里一些相對零散的時間,如下課時間、自由學習時間或者中午、早上早到等待上課的時間等等,這些零散的時間不僅貫穿于中學生每天的在校日常,同時全部加起來也是十分可觀的可利用時間。如果體育教師能夠帶領學生充分利用這些碎片化時間來作為實施泛在教育的機會,用以加強對學生的體育教學和體育鍛煉,那么必將給學生身體素質發展帶來更加積極的作用。比如可以在每天學生早上或者中午早到等教師的時間、課間十分鐘等,來帶領學生做一些時間周期為三五分鐘、動作幅度較小的體育運動,那么不僅能夠實現體育教育在學生中的“泛在”,促進學生體育素養的提升,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在緊張的課業壓力之外放松身心。
(二)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泛在教育
泛在教育不僅是在學校,也應當是要滲透到學生生活中。而當前,手機、移動電腦等互聯網終端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得到了普及,而這也為中學體育教師如何在學生課后實施泛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為此,體育教師可以利用家長群、家校即時通訊工具等,每天在里面推送一些有關學生的家里可以進行的一些小的體育運動以及一些體育、健康飲食常識,讓家長在看到這些信息的時候能夠指導孩子進行相應的練習。或者也可以將一些適合學生在家進行的體育運動由體育教師示范并錄制成幾十秒的小視頻,推送給家長,并進一步指導家長如何帶領孩子進行練習。
(三)做好泛在教育的階段性評估
在進行一段時間的體育泛在教育活動后,體育教師應當要認真進行階段性效果評估,比如利用正式的體育課時間,以在泛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向學生教學的相關內容為主題,來組織相關的競賽或者是單個展示,從而了解學生對于體育泛在教育的吸收情況,同時讓學生提出意見或建議,不斷促進泛在教育方式和內容的優化。
綜上所述,體育素養是體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主題,本文從泛在教育的角度論述如何提升學生體育素養,希望可以為相關體育教學工作者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體育游戲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 (18).
[2]陳雪紅.中小學體育教學設計與實踐[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劉曉婷.淺論快樂體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作用[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 (12).
[4]楊洪霞.小學體育游戲教學的作用與組織原則探討[J].新課程導學,2013 (6).
[5]張洪起.小學體育教學中怎樣加強情感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