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亦敏
摘要:文章從PPP模式的概念出發,論述PPP模式是吸引民間資本,創新新型城鎮化投融資機制的一種有效途徑。介紹了在新型城鎮化和中央推廣PPP模式的背景下,莆田市作為首批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之一,在推廣運用這一模式過程中的優勢、做法。并且提出進一步推廣運用PPP模式、提高莆田新型城鎮化水平的路徑思考。
關鍵詞:PPP模式;創新;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而原有非市場化、以地方土地財政為主的城鎮化投融資機制弊端已經日益凸顯。從2013年以來,中央政府開始力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以吸引民間資本,創新新型城鎮化的投融資機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膽創新,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促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持續健康發展。
一、推廣應用PPP模式:有效破解新型城鎮化投融資機制障礙
PPP模式,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也稱PPP融資,或者PPP,是一種涉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制度安排形式。
從中國情況來看,PPP模式是中央在關閉地方政府諸多融資渠道之后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引入的一種“新機制”。作為新型城鎮化最重要的融資模式,同時也是從新型城鎮化角度支持供給側改革推進的重要手段,PPP模式得到了中央充分鼓勵和各地積極響應。政策的支持與引導使地方政府與社會資本對PPP模式的熱情不斷提升,財政部PPP中心數據顯示,PpP項目已經覆蓋全國各個地區,并涉及交通、醫療、基礎設施、社會保障等多個領域。
二、推廣應用PPP模式:莆田市的優勢和做法
目前,我市己在垃圾焚燒發電廠、莆田市中醫院等項目中成功運用了PPP模式;在莆田市腫瘤醫院、莆田學院遷建等項目中也正在或將要采用PPP模式進行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和較好效果。總結起來,我市推廣運用PPP模式的主要優勢和做法有以下幾點:
第一、發揮民資優勢,不斷提高民資參與PPP模式的積極性。莆田是一個民間資本大市,莆田人也被譽為福建的猶太人。據不完全統計,海內外有100多萬莆商,足跡遍及50多個國家和地區,涉及木材建材、醫療器械、石油化工、首飾加工等多個行業,每年創造GDP600多億元,產值超2000億元。早在2003年,我市就創造性地提出了“民資回歸工程”,進行招商推介活動,同時結合莆田異地商會的力量“以商引商”,從而掀起了一個民間資本回歸的熱潮。
第二、明確政府定位,用足用好與pPP模式相關的政策紅利。在中央力推PPP模式之后,市政府從保護和促進公共利益的立場出發,及時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配套政策,理順各參與機構之間的權限和關系,明確規定PPP模式主要適用于政府負有提供責任又適宜市場化運作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類項目,同時明確規定了PPp模式項目發起人、項目論證及項目匯報等具體環節,為PPP模式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文本,對推動PPP模式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我市相關部門以市政、能源、社會事業等領域為突破口,成功運用PPP模式解決了融資和運營問題。
第三、強化法律保障,叨實保汪PPP項目的長期穩定運行。近幾年,莆田市在已有的國家和省級政策文件指導下,先后制定了《關于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的指導意見》(莆市財金債[2015]14號)等地方性法規,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經營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推廣應用PPP模式,進一步促進莆田新型城鎮化發展
盡管莆田市在PPP模式的推廣實踐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挑戰,比如項目資產核算難、項目公司融資難,項目科學論證難等等。下一步工作中,要在人才、制度、法律等各個層面繼續發力,更好應用ppP模式,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改革。
(一)加大培訓力度,設立專業專門機構。政府部門要積極主動適應新常態、新機制,將思路徹底從過去的政府親自融資建設運營的方式轉換到PPP模式上來。PPP模式的運作廣泛采用項目特許經營權的方式進行結構融資,涉及到工程技術、金融財務、合約管理、法律法規等眾多領域,要求政府具有相應的專業化管理和服務能力,對政府工作人員也提出了更高的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市政府相關部門要適時組織各領域的專項業務培訓,集中培訓相關干部,增加各級干部對PPP模式運作等知識的了解,提高政府各部門推廣運用ppP模式的能力,適應PPP項目開展需要,為深入推廣運用PPp模式打下堅實基礎。
另一方面,財政、發改委、金融等項目直接實施機構要精心研究PPP項目的運行機制和辦法,制定規范化、標準化的PPP交易流程,對項目的運作提供技術指導和相關政策支持;逐步組建專業性的PPP中心,配備專業性干部和工作人員,為政府籌劃和實施PPP項目當好參謀;同時進一步發揮專業性第三方人士和機構在PPP項目運營中的重要作用,為政府運用PPP模式籌建項目(庫)提供智力支持。
(二)推進制度建設,引入獨立監管組織。公共機構和民間機構的治理機制完全不同,績效導向也不一致,由此形成既不從屬于政府、也不從屬于企業的伙伴關系。這就需要一種特殊的制度安排形式,即第三方監管。現階段不少地區的民間資本不熱衷于PPP模式,一個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獨立的第三方監管。
(三)加快機制創新,確保項目規范操作。1.建立PPP項目綜合信息平臺。在PPP項目和社會資本、金融機構之間搭建信息互通平臺,并推進平臺對外信息公開工作,使整個運作過程公開化、透明化。2.開發系列標準化工具,實現合作流程化和規范化,這是PPP項目實施成功的關鍵。3創新社會資本的審核方式。可以嘗試突破傳統的PPP項目發布會、招商會等常規做法,采用社會資本預審方式,結合標準化工具,從而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和項目投資機制,讓社會資本能看到切切實實的項目標的和合作流程,規范社會資本的引進。
參考文獻:
[1]賈康,孫潔.公私合作伙伴機制:新型城鎮化投融資的模式創新[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4,1
[2]羅曼,王海霞PPP模式在我國城鎮化發展中的作用[J]中國財政,2014,5.
[3]孫英健.淺談對PPP模式的認識[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5,7
[4]王力,程鴻中國PPP模式現狀及問題研究[J]現代工業經濟和現代化,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