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京順 趙明月 楊阿麗
摘要:大眾身體鍛煉與心理和諧關系密切。以往對于身體鍛煉的研究較多,但針對遼寧地區的相關研究較少。而身體鍛煉的心理效益表明,身體鍛煉有助于情緒、人際關系及人的心理健康的改善。同時,在國家大力提倡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大眾的心理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之一。
關鍵詞:遼寧地區大眾;身體鍛煉;心理和諧;基本特征
身體鍛煉的心理效益理論告訴我們:體育鍛煉是促進心理健康、釋放不良情緒、促進心理和諧的重要因素之一(1)。在以往的研究中對大眾身體鍛煉的研究較多,但針對遼寧地區較少。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單一的社會群體,包括老年、青年、兒童、知識分子、高校人才、社區人群等的身體鍛煉情況,對遼寧地區各年齡階段、不同文化及收入群體的研究相對較少,同時更少研究揭示遼寧大眾身體鍛煉與心理和諧之間的關系。
一、研究方法
身體鍛煉的心理效益理論告訴我們:體育鍛煉是促進心理健康、釋放不良情緒、促進心理和諧的重要因素之一(2)。在以往的研究中對大眾身體鍛煉的研究較多,但針對遼寧地區較少。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單一的社會群體,包括老年、青年、兒童、知識分子、高校人才、社區人群等的身體鍛煉情況,對遼寧地區各年齡階段、不同文化及收入群體的研究相對較少,同時更少研究揭示遼寧大眾身體鍛煉與心理和諧之間的關系。“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是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重要指示。可見,心理和諧地位的重要。
二、研究內容及預期
(一)研究內容
1.遼寧地區大眾身體鍛煉的基本特征:包括身體鍛煉的次數、時間、強度特征,大眾身體鍛煉項目、場所、參與鍛煉的原因、不參與鍛煉的原因以及身體鍛煉需要解決的問題等方面的特征。
2.遼寧地區大眾心理和諧的基本特征:包括心理和諧的各個維度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收入、城鄉以及身體健康狀況等方面的特征。
3.兩者之間的關系:主要研究每周鍛煉次數、時間、強度在心理和諧各個維度上的差異情況。
(二)研究預期
1.遼寧地區大眾身體鍛煉狀況總體較好且達到體育人口的規定標準;遼寧地區大眾身體鍛煉在鍛煉項目、場所、參與鍛煉的原因、不參與鍛煉的原因以及鍛煉需要解決的問題方面存在自己的特點。
2.遼寧地區大眾心理和諧狀況較好,但心理和諧的各個維度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收入、城鄉以及身體健康狀況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3.兩者之間關系密切。大眾每周鍛煉次數、每次鍛煉時間、每次鍛煉強度在心理和諧的各個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
(三)研究結果
遼寧地區大眾身體鍛煉的基本特征:我省大眾每周鍛煉次數不足3次的超過總體的一半以上,每次鍛煉時間大于30分鐘的超過總體的一半,鍛煉強度達到中等以上的超過總體的一半。大眾身體鍛煉項目主要是:乒羽等小球運動,跑步、暴走、散步,足籃排等大球運動、健身操廣場舞;大眾身體鍛煉的場所主要是學校操場、公園、廣場以及收費場所;大眾身體鍛煉的動因主要是強身健體、消遣娛樂和健美減肥、調整情緒;大眾不參與身體鍛煉的原因主要是工作累,精力不足和余暇時間少;大眾身體鍛煉最需解決的問題是時間問題和經濟條件。
(四)研究目的及意義
本研究以積極心理學和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前沿動態為視角,以大眾身體鍛煉和心理和諧研究的現有成果及未來發展趨勢為切入點,旨在進一步對大眾參與身體鍛煉、心理和諧的現狀及其內在聯系進行研究,以期為大眾參與體育鍛煉、提升鍛煉意識、提高心理和諧與健康程度提供依據。
本研究的重要理論意義在于:進一步豐富大眾身體鍛煉與心理和諧的相關研究成果,填補運動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進一步驗證身體鍛煉的心理健康效益理論。
本研究的重要實踐意義在于:為大眾揭示身體鍛煉的恰當頻次、時間和強度,促進大眾掌握身體鍛煉的科學標準,強化大眾身體鍛煉的身心效應,提升大眾積極參與鍛煉的意識和效能,為促進大眾身體鍛煉與心理和諧提供實證性參考。
三、結論
1.遼寧地區大眾身體鍛煉總體處于中等水平,但每周鍛煉3次以上的大眾較少。時間問題、工作累和經濟條件是影響大眾參與身體鍛煉的主要原因。
2.遼寧地區大眾心理和諧水平總體處于中上水平。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城鄉分布、收入以及身體健康狀況對心理和諧各維度有著不同的影響。
3.大眾身體鍛煉與心理和諧關系密切。大眾每周鍛煉次數、鍛煉時間、鍛煉強度對心理和諧各維度都有著不同的影響作用。每周鍛煉3次及以上、鍛煉時間在30分鐘及以上、鍛煉程度中等的大眾其心理和諧水平更高。
注釋:
李冬蓮.淺談體育教學對心理健康的促進功能[J].廣西教育,2004,Z2:70.
李冬蓮.淺談體育教學對心理健康的促進功能[J].廣西教育,2004,Z2:70.
參考文獻:
[1]認真學習和理解《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J].政工研究動態,2006,20:8-15.
[2]吳紅權.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J].安徽體育科技,2002,04:65-67.
[3]張梟.服刑青少年心理和諧狀況及其干預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
[4]辜美惜,邱龍虎,鄭雪.我國心理和諧研究述評[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5:46-48.
[5]吳九君,鄭日昌.大學生心理和諧量表的編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05:622-624.
[6]李文勇,李秋玲.體育人口判定標準新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5:244-245.
(通訊作者:楊阿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