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邦啟
摘要: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漸增加,為居民消費需求持續增長和保持強勁勢頭提供了基礎。在經過“十一五”與“十二五”的十年治理與發展后,產能過剩問題仍然是經濟新常態下制約中國經濟全面轉型的重要障礙,我國經濟轉型從投資拉動向消費主導轉型勢在必行。本文基于互聯網消費金融對中國上市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商業;銀行風險承擔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轉型,居民消費逐漸成為促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同時在互聯網科技的影響下,傳統金融行業紛紛走向“互聯網+”道路,互聯網消費金融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并迅速崛起。根據Wind數據庫數據顯示,互聯網消費金融交易規模從2013年的60億元增長到了2017年的4367.1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317.5%。
歐美發達國家的消費金融發展已臻成熟,社會信用體系和個人信貸法律完善,消費信貸規模龐大,因此在這些國家中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發展主要以傳統消費金融的網絡化為主。而中國目前的金融發展速度遠遠落后于互聯網技術的普及速度,互聯網消費金融平臺開拓了傳統消費金融業務覆蓋不到的人群,從而我國的互聯網消費金融更具多樣化,其良性發展也對我國金融體系健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概述
本文中的互聯網消費金融指的是所有依托互聯網技術創立的消費金融服務平臺,包括傳統消費金融企業的互聯網化,主要分為電商系列、互聯網金融系列以及消費金融公司系列,典型代表如花唄、京東金融、樂信、趣店、中銀消費金融公司等。互聯網消費金融的飛速發展,及其與傳統金融行業領域代表商業銀行相似的盈利模式,勢必會分流銀行的固有客戶,沖擊貸款業務。但是自2009年頒布《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以來,最初的4家消費金融公司發展到現今26家,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始終為主流;消費金融公司的興起適逢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在產品設計、數據系統和風控技術等方面完美地實現了“互聯網+”,從這個角度來看,互聯網消費金融為銀行的業務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綜上,將互聯網消費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簡單總結為:互聯網消費金融通過互聯網技術及門檻較低的征信資格,拓寬了用戶群體,其便捷化的服務操作也會對銀行等傳統消費金融模式用戶造成分流,提高了商業銀行的破產風險;互聯網的人工智能、數據挖掘、大數據等技術會有效提高銀行的風險管理質量,同時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在互聯網消費金融領域的競爭性優勢也促進了銀行業務的發展。我國社會經濟進入新常態,消費金融市場巨大。但是我國的信貸人口覆蓋率相對于歐美國家還有較大差距,這為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機會。作為金融領域的巨頭,商業銀行更應該在“互聯網+”浪潮的沖擊下與時俱進,實現自身的變革升級。因此,本文通過研究互聯網消費金融對中國上市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進而為商業銀行的發展提供建議,使其與互聯網消費金融高效結合,共同推動我國消費金融發展。
二、文獻綜述
目前國內外的研究領域主要專注于消費金融和互聯網金融,對于互聯網消費金融,學術界尚未形成明確的定義,相關研究寥寥。由于中國的金融發展水平同歐美國家存在較大差距,互聯網公司的廣^泛介入使國內互聯網消費金融同發達國家相比更具獨立性、更多樣化,因此國內外關于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研究存在較大差異。
國外的消費金融研究大多集中在發薪日貸款以及家庭金融方面。Tufano(2009)認為消費金融主要研究金融機構如何提供商品和服務來滿足家庭的經濟需要、消費者如何做出財務決策以及政策如何影響提供的金融服務。Bhutta(2014)則利用個人信用記錄數據與發薪日貸款商店位置的普查數據,評估了發薪日貸款對消費者造成的風險。在國內關于消費金融的研究中,王等(2010)從消費者行為、家庭金融活動、金融市場及政府的相互關系等幾個方面對消費金融的研究現狀進行了綜述。
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因素主要關注于貨幣政策、利率市場化及互聯網金融等等。在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影響的研究中,主要采用文本挖掘法構建互聯網金融指數刻畫互聯網金融發展水平,這種方法沒有涉及互聯網金融實際的資產規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互聯網金融包含多個業態,如眾籌、P2P、網上理財、互聯網消費金融等等,各業態之間盈利方式、發展規模差別巨大。目前還沒有文章將互聯網金融展開,針對具體的細分業態進行研究。互聯網消費金融作為互聯網金融的典型業態,在消費金融領域與銀行信用卡業務競爭格局明顯,并且互聯網消費信貸規模及整體信貸規模有明確的數字統計,因此本研究選取互聯網消費金融為主要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與實踐意義。
通過文獻綜述總結出互聯網消費金融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主要為兩個方面:一方面,互聯網消費金融具備互聯網金融的主要特點,互聯網消費金融企業與商業銀行之間的價格競爭會推動利率市場化,抬高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同時還會搶奪銀行消費金融的固有客戶,分流活期存款;另一方面,銀行消費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化,大數據技術會改進傳統商業銀行的風控模式,升級優化銀行內部風險管理,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擴充了銀行的產業布局,為商業銀行在消費金融領域占據一席之地,拓展了商業銀行的業務規模。
三、理論模型構建
假設1:商業銀行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中追求利潤最大化,假設其從家庭與個人獲取存款D,從市場環境中籌集的權益資本為E,央行規定的存款準備金為R,短期債券(主要為政府債券)為B,發放貸款為L,則存在銀行資產負債的恒等式為R+B+L=D+E。同時認為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僅為法定水平,因此R=pD,其中0<ρ<1;短期債券具有較高的流動性,設定銀行持有的短期債券數量與吸收存款以及法定存款準備金有關,表達式為B-mD-R,0<η<1。
假設2:央行自2013年7月20日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0.7倍下限,互聯網金融貸款機構為追求利潤最大化憑借其較低的征信門檻來設置較高的貸款利率,導致信貸市場的均衡利率要遠高于銀行的貸款定價利率。
假設3:雖然2015年10月存款利率浮動上限放開,但在行業定價自律協會的約定之下,存款利率仍然存在上限,互聯網消費金融以及市場中的投資機構通過高于銀行的存款利率吸引了來自家庭或個人的部分存款,抬高了市場均衡利率。本研究設定市場均衡利率以存款市場均衡利率為準,在這種背景下,假設商業銀行的存款吸收規模與存款利率差異為一次函數關系,表達式為D=D0+d0(r*-rD)。其中,D0表示銀行存款定價利率rD與市場均衡利率r*相等時的存款吸收規模,d0為貸款存款吸收規模的變化系數。由上文可知,市場均衡利率與銀行存款的定價利率的差異越大,存款吸收的規模越小,所以d0<0。
假設4:假設商業銀行的權益資本籌集規模與資本市場利率差異為一次函數關系,表達式為E=E0+e(r*E-rE)。其中,EO表示銀
行權益資本回報率rE與資本市場均衡利率r*E相等時銀行籌集的資本規模,e0為銀行籌集資本規模的變化系數。由上文可知,市場均衡利率與銀行權益資本回報率的差異越大,存款吸收的規模越小,所以e0<0。
四、模型理論結果分析
第一,根據回歸結果,被解釋變量的滯后一期均高度顯著相關,說明商業銀行風險的時間慣性較為明顯。同時在模型1、2、4中,LNCFI的估計系數顯著為負,Z值越小,商業銀行的風險承擔越大,這說明互聯網消費金融規模增速正向影響商業銀行的風險承擔,互聯網消費金融規模的增加會分流銀行的活期存款,抬高資金成本,提高銀行的破產風險,命題1成立。在模型5、6、8的穩健性檢驗中,不良貸款率越高,商業銀行的風險承擔越大,此時LNCFI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證明互聯網消費金融規模增速正向影響商業銀行的風險承擔。
第二,在回歸結果以及穩健性檢驗中,組建消費金融公司虛擬變量的估計系數均不顯著,說明組建消費金融公司并不能降低中國,上市銀行總體的風險承擔,命題2不成立。這可能是由于我國的五家大型國有銀行只有中國銀行,中型股份制商業銀行也只有郵儲銀行、招商銀行和興業銀行組建了消費金融公司,其余大多集中在區域性商業銀行,而城鎮農商銀行并沒有參與組建消費金融公司。由此可以看出,消費金融公司的組建在總體銀行之間覆蓋并不全面,相當一部分消費金融在2016年之后才開始組建,因此對降低銀行風險承擔的效果不是很明顯,所以結果不顯著。
五、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應該發揮自己互聯網企業的特色,將人工智能、數據挖掘、大數據等技術應用到消費金融體系建設中,完善我國社會的征信體系,企業還應該注意客戶審核制度的嚴謹,加強自身的法律意識,合法經營,不越雷池。同時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也應該積極地與銀行展開合作,促進技術與資金的融合,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1]喬加力.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的SWOT分析及對策研究[J]時代金融,2018(09):35-36+42.
[2]孔曉文.淺談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消費金融的發展趨勢[J].現代經濟信息,2016(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