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木青
摘要:普惠金融概念是聯合國在2005年提出的概念,目的就是希望提供公平的金融服務環境,讓那些相對弱勢的階層特別是小微企業和低收入群體獲得相對較好的金融服務。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普惠金融工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發展普惠金融。經過幾年的發展,我國的普惠金融發展迅速、成績顯著,但也面臨著許多風險。在加快布局的同時,也需要防范普惠金融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風險。
關鍵詞:普惠金融;發展現狀;系統性風險
一、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形成了以政策性銀行、國有控股大型銀行和全球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主體,中資城鄉中小銀行和外資銀行為輔助,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為補充的金融機構體系。絕大多數銀行、保險、券商等金融服務機構能夠將服務網點布設到縣級行政區域,實現高達95%的人口覆蓋。但是,隨著運營成本的提高,數字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在線金融服務將成為普惠金融的主要發展方式。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報告顯示,中國的智能手機普及率約為58%,有超過8億人使用智能手機,網民總規模高達7.51億。互聯網高普及率為在線普惠金融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風險類型
隨著在線金融服務越來越發達,普惠金融服務的發展也將步入快車道。但在發展的同時,也應該關注其面臨的風險和挑戰。總的來說,普惠金融發展面臨以下四個類型的風險。
(一)欺詐風險
目前來看,普惠金融面臨的最大風險是欺詐風險。開展普惠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一般情況下不需要主動尋找客戶,而是客戶主動尋求金融服務。這種情況下,金融機構對客戶信息所知甚少,不能綜合評定客戶的風險水平。加之這類客戶收入相對較低、對個人信用重要性認識不足,更容易違約,甚至會出現惡意拖欠、拒絕還款等情況。這類事件頻發會打擊金融機構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的積極性,損害其他需要金融服務的人的利益,破壞整個普惠金融體系建設。普惠金融不是“扶貧”更不是“福利”,它強調的更多的是金融服務的機會平等性、服務可得性、成本可負擔性以及需求有效性。在提供金融服務的同時,應該明確這類金融服務成本可負擔、商業可持續的基本原則,而不是無視風險、隨意提供服務。
(二)信息安全風險
根據普惠金融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基于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在線金融服務將成為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的主要渠道。客戶的信息和隱私如果沒有妥善保管,將暴露在互聯網世界里,這些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號、銀行賬號等內容,憑借這些與客戶身份一一對應的信息可以輕易地鎖定某位客戶,極端情況下甚至會威脅客戶的人身安全。
除了未被妥善保管以外,客戶資料被他人竊取以換取利益是隱私泄露的另一種情況。這種情況下,網絡黑客在很短的時間內能夠竊取大量的客戶資料,造成難以估算的損失。更為糟糕的是,這種損失影響時間長,范圍廣,難以完全修復。
(三)競爭不足的風險
雖然各類金融機構都在推動發展普惠金融服務,但是由于金融機構以營利為目的的性質以及普惠金融保本微利、工作難度大的現實情況,各家金融機構開展普惠金融服務的意愿并不強烈,目前開展的服務數量少、類型相對單一。
按照這種發展趨勢,普惠金融服務很可能最終會集中由某幾家金融機構提供。甚至有些公司主動占領這一細分市場,為后期形成壟斷打基礎。壟斷形成后服務費率上升,服務質量下降都是缺乏競爭可能帶來的風險。
(四)監管的風險
目前,普惠金融發展的責任主體尚不明確,核心運行機制有待完善。如果普惠金融是政策性金融,那么責任主體和運行主導都是各級人民政府:如果是商業性金融,那么責任主體是金融機構。
不同的責任主體,需要不同的監管方式,如果普惠金融按照市場化原則來進行,那么應該遵循市場化的監管指標并將其納入到相應的監管體系中;如果以政府主導的政策性金融工具來運作,則需要實施差異化監管,不能按照傳統金融的監管方式一刀切。普惠金融今后的監管方式很有可能和二為一:政府主導、行業自律。這就有可能造成監管重疊或者監管缺失。監管重疊有可能導致創新不足,與傳統金融服務沒有區別,流于形式,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監管缺失則有可能對某些風險點疏于監管。普惠金融主要服務的是中低收入人群、老少窮貧困地區,個體資金量較小、數量分散,個體外部風險較小。但是如果風險因素積累過多、無需擴散,也有可能系統性地影響金融穩定。
三、應對措施
(一)加強公民征信系統建設,加強公民征信重要性教育?,F今社會,征信已經成為金融服務的重要基礎環節。征信系統中的各項信息,有助于金融機構深刻了解普惠金融客戶,實施前期風險控制。征信系統建設不僅有助于金融機構了解客戶信息,降低風險,有助于震懾打算違約的人。要加強公民個人信用方面教育,每個公民都應該做到既要誠實守信、合法生活,又要提高警惕、時刻防范他人盜用個人征信。
(二)繼續推動技術創新,促進普惠金融向前發展。各金融機構應該不斷更新數據保護措施,提高保護等級,時刻防止客戶數據被盜,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在保護好客戶資料的基礎上,大量收集行業資料、國家政策、客戶需求等大數據信息,通過算法形成普惠金融產品的關鍵信息,例如準入門檻、服務資費、服務人群等,從而實現決策自動化,用戶只需要回答相關問題,就能得到相應的金融服務。這種情況下,成本極大減少,風險相應減小,服務費率也會相應降低,金融機構和客戶達到雙贏效果。
(三)加快建設政府監督引導與行業協會自律為一體的監管體系。無論是對于政府還是金融機構來說普惠金融都是一個新生事物,具體怎么監管還沒有經驗。但可以確定的是,普惠金融有別于傳統金融服務,發展非常迅速,因此其監管方式也需要相對靈活、跟上形勢。在政府層面首先應該確定普惠金融的服務范圍,避免有些金融機構打著普惠金融的旗號,從事違反國家法律、危害金融安全穩定的事情。在普惠金融發展的過程中,適度鼓勵創新,監管可以相對寬松,但在可能影響金融安全穩定,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關鍵點上絕不能放松,應該按照最嚴厲的標準來監管。
從事普惠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應該從自身做起,平衡好創新和風險之間的關系,以金融系統安全穩定為根本前提來提供普惠金融服務。全行業應該團結起來組成行業協會,探討行業自律準則,形成制度規范。主動接受國家監管,配合監管機構做好維護金融穩定,加快發展普惠金融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