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春
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有著許多得天獨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為幼兒提供了豐富、開放、天然、有趣的活動場所,那里的風俗習慣、鄉土人情、四季物產、石縫的昆蟲、天上的小鳥、田野的花草、地里的莊稼……都可以挖掘和利用,進行低成本、高效益、有特色的幼兒教育。
一、集體教育活動的農村特色
農村的孩子首先應當讓他們了解農村,熱愛自己的家鄉,這些都可以在集體教育活動中實旋。根據季節,我們以《麥子熟了》為題做一節教育課:讓孩子在地里采摘些麥穗拿到活動室,由此引出教育內容。首先以幻燈片的形式,了解麥子播種、發芽、抽節、成熟的生長過程,讓幼兒增長了知識;其次讓幼兒知道農民們播種、打藥、施肥、灌溉、收獲、晾曬的辛苦,從而珍惜糧食,做一個勤勞的孩子;然后讓幼兒了解麥子的用途:面粉可以做各種食品、麥苗可以榨汁喝、秸稈作飼料、還可以編制各種飾品,讓幼兒對小麥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我們還可以利用麥秸稈、棒子皮讓幼兒編辮子、扇子、簾子、做帆船和各種小動物,上成手工課。
可以用塑料袋讓幼兒認識空氣,用泡沫板、塑料瓶、木塊、鐵釘小石頭讓幼兒認識沉與浮,做成科學課。
可以組織幼兒走出教室,回歸自然,那里的樹木、莊稼、泥土、沙子、石頭、水等,都可以成為幼兒學習探究的寶貝,他們會用小樹枝、小木棍搭橋,用小石頭壘灶,就連撿幾根干草、幾片菜葉也會玩上老半天。
二、區域活動的農村特色
應該充分利用農村本土的動植物資源,發揮自然角、科學區、種植區的作用,培養幼兒探究科學的興趣。
早春時節,我們從附近的小池塘里帶回一些青蛙的卵放在自然角,讓幼兒觀察青蛙那又黑有粘的卵是怎樣慢慢變成蝌蚪的,蝌蚪又是怎樣變成小青蛙的,由此幼兒學會了堅持長時間的、細致地觀察,并在觀察中學會記錄。
為了滿足幼兒觀察與探索的欲望,我們在科學區中放置了農村幼兒認識的稻草、樹葉、石頭、泥土、沙子、玉米棒、狗尾草、花生殼等材料,他們動手扎起了稻草人、用稻草做娃娃的辮子、串起了花生殼、樹葉拼貼、在石頭上畫畫等,忙得不亦樂乎。
我們在幼兒園空地上開辟了一塊種植園,根據季節變化種植了大蔥、大蒜、西紅柿、茄子、豆角、玉米等植物。種植時讓幼兒參與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學著農民伯伯的樣兒給這些植物澆水、施肥、除草等,讓幼兒形成初步的勞動生活體驗。
三、戶外活動的農村特色
在農村幼兒園的戶外活動中,許多材料都可以變廢為寶,而且方便易找。
我們用廢木樁做成高高低低的梅花樁,用廢鐵罐拴上繩子做成高蹺,用廢布料做成飛盤拋、做成毽子踢、做成沙包丟,用費車胎讓幼兒滾,用細鋼筋揻成鐵環推,用方木塊讓幼兒踢格子,用竹竿當成一個個障礙物讓幼兒跳躍等和幼兒一起折柳條編帽子戴,木棍做柄、蘿卜做輪制作小推車玩,把玉米桿捆在一起做成滾筒。
另外喜歡玩水和沙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園應該設置沙水池,孩子們會在水里打水玩,用木頭、塑料瓶、竹筒玩漂流。會在沙池里造房子、堆小動物,玩的不亦樂乎。
四、環境創設的農村特色
農村幼兒園要從生活中尋找采之不竭、取之不盡的自然材料。在這里我主要說一下農村幼兒園的墻體環境。
活動室四面是墻,大面積的墻壁是孩子展示的場所。這些墻壁,高墻可以做成裝飾墻,低墻可以展示幼兒作品,另外就是主題墻了,無論什么墻,都可以根據季節變化、風俗節日、孩子需求等進行創設。
秋天,我們秋游,帶孩子們欣賞秋天的絢麗風景,了解農村豐富的物產,然后進行“秋游”的主題墻創設:有“秋游安全注意”,由幼兒討論之后將他們的想法畫下來以公告其他的孩子;“秋游的收獲”,張貼了很多孩子們在秋游中收集來的各種樹葉、野草、野花,擺放了玉米棒子、谷子、泥土,昆蟲等;有“秋游的故事”,孩子們用蠟筆和樹葉編成了樹葉書;“還有秋游的見聞”,貼上藍天、白云、成熟的莊稼、農忙的人們、孩子們在田間的身影等照片。另外在走廊里由家長和孩子共同布置了秋天的果實:大豆、棒子、玉米、高梁、花生、甘薯等,應有盡有。有的家長和孩子還把葫蘆涂成葫蘆娃,用玉米桿做成風鈴,用高粱桿串成壁簾畫成臉譜,成為一道別樣的風景。
端午節到了,我們邀請家長一起包粽子,吃粽子、話粽子、畫粽子……讓幼兒和家長在品嘗自己勞動果實的同時了解了端午節的來歷和端午節的各種活動,然后把照片、圖畫作品等貼到墻上辦成主題墻,在活動中對孩子進行了傳統節日的教育。
創設富有教育意義的鄉土化環境,既可以勤儉辦園,又可以體現獨特的風格與特色,展示自己的個性亮點。只要我們立足大農村,面向大自然,多方面、多形式、多渠道發現、挖掘、利用身邊的資源,一定會走出自己農村特色幼兒園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