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中,教育起到了文化傳遞、人才培養、發展科技、社會服務等功能。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教育的發展。中共十六大報告指出,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是人類傳承文明和知識、培養年輕一代的根本途徑。
隨著黨和國家的重視,政策的支持,中國的教育質量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整個教育體系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是同時我們不得不注意到近年來,高校的學習風氣越來越淡化。《中國青年報》的一份報告顯示,在高校學生的群體中,僅有8.5%的大學生學習態度非常好,大學生的逃課率在25%以上,其中,專業課逃課率約為20%,而公共課的曠課率高達50%。此外,有40%的學生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專業產生厭學情緒。而根據筆者的親身經歷,部分大學生存在學習態度散漫,遲到、上課睡覺、曠課等現象。這樣的行為既制約了學生的身心發展,也影響了優良校風、學風建設。對如何引導和發揮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出自己的建議與想法。
一、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
大學生從大一進入大四,學習勁頭逐漸下降,學習倦怠感逐漸提升已經成為了一個普遍現象。在大學的新鮮感褪去、學習遲遲得不到回饋時,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學習自然而然就會越來越無趣,大學生也會越來越不想學習。同時,根據本次研究發現學生學習更受外因影響,而內部動力不足。只有提升了學生的內部動力才能讓學生想學習,減輕學習倦怠感。
對此,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對于學校,第一,課程規劃要充分考慮到知識理論與實務的結合,讓學生在某種程度可以模擬到就業,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知識的有效性。第二,及時鼓勵和考核,對學生的努力進行及時的回饋,增加學生學習的自我效能感。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如果努力學習確得不到一點好處,那么它就會變為一味的堅持,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倦怠感。在平時努力學習的學生與天天玩耍的學生如果獲得一樣的結果,無疑是對努力學習的學生一個嚴重的打擊。所以,應該重視學生學習積極性,對于努力學習的學生可以對其進行口頭鼓勵、加分等獎勵,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給予他們的回饋,在漫長的學習道路中給他們增添一些動力。
對于學生,第一,要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現在的社會是飛速發展的社會,學生的觀念也要及時的更新,主動的進行思考,避免讀書無用論等錯誤觀念,為自己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進而改善自己的課堂表現。第二,要設立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不宜把計劃制定的過于嚴格。所以,可以加強輔導員、班主任與學生的聯系,輔助學生制定和執行計劃。只有制定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才有可能跟著自己的計劃一步一步走,從而減輕學習倦怠感。
二、改良授課方式與考試制度
老師的課堂授課方式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倦怠感,如果老師講課死氣沉沉、照本宣科、理論內容又不與實際相聯系,學生自然會對上課感到厭倦。所以,高校應該改良授課方式。
在考核制度方面,要建立一個比較靈活的考核方式。運用多元化的過程考核,注重大學生的平時表現、課上的認真程度、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小組的協作能力等等,減少統一考試所占比例。這樣可以避免大學生只在期末考試前復習,平時從不學習的現象,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有一絲正式感,進而減輕學生對學習的懈怠;還可以鼓勵學生全面發展,在各個方面的能力上進步,而不是像卷面考試一樣大多是考察機械記憶能力。
三、引導學生尋找專業方向、提升專業興趣
對自己的專業沒有興趣是導致大學生學習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專業持續感興趣,而其他學生因為與老師和同學的關系不錯,或是來不及轉專業,又或是不知道自己的專業興趣而堅持著。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一旦對學習失去了興趣,也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這樣的學習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產生學習倦怠感也就不足為奇了。
改善這種現象的方式主要在兩個方面。第一,學生應該在報專業之前充分采集資料,廣泛、深入的了解各個專業的主要內容、主要方向、教學、歷史、發展趨勢等等,盡可能的避免選到不適合自己或是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其次是學校方面。第二,高校應該配備專業的專業輔導老師,協助學生找到自己適合的、感興趣的專業方向。第三,高校可以改革轉換專業制度,部分大學生在學習一段時間后,發現自己確實不喜歡所學專業,應該放寬轉專業的條件,增加轉換專業的機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轉換專業,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習的潛能,減輕學習倦怠感。
四、加強就業指導
大學生對自己職業規劃不清晰是導致其學習倦怠的原因之一。很多大學生都會有前途迷茫的感覺,看不到自己未來的道路,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信心。在當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有很多的學生會迷失自己。畢業后的迷茫已經成為了大學生群體中一個很廣泛的問題,很多的學生甚至不清楚進入社會后有哪些選擇,更無法分析出每一種選擇的優劣性,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就無法做出自己的選擇。
所以,高校要重視學生的就業指導。首先學校要與各個機構、單位聯系,組織各種參觀、實習活動,起到普及相關的就業知識、加深學生對各行各業的理解程度的作用,幫助學生在復雜的環境中探索出一條條的道路;其次,要加大就業知識的宣傳力度,利用課堂、校園海報、網絡來宣傳各種就業知識、案例,給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樹立學生自信心,在數條道路中按照正確的方法選擇出自己的方向。
綜上所述,改善大學生學習倦怠的情況要從多個方面入手,要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加大教師的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專業興趣,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高等教育作為教育龍頭,在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等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改善大學生學習倦怠,進而提升大學生學習效果,是高校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者簡介:史麗萍(1968-),女,漢族,內蒙古臨河人,內蒙古大學學士,河套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