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浩
摘 要:伴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對人才的培養也日益重要。職業院校在這個教育的高潮中走在時代的前列。尤其是在中專語文教學方面,更是不斷的結合時代的要求進行語文教學的探索創新。語文教師在實現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人才、應用型的社會人才上承擔著重要責任。
關鍵詞:職業中專語文教學;教學模式;創新方法
目前,伴隨教育的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深化發展,職業中專語文教學自身存在的弊端日益暴露和凸顯。職業中專教育過于強調對學生技能技法的訓練,這與職業教育中的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背道而馳。如何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兼具良好的語文素質和創新能力的綜合型人才,日益成為職業中專語文創新教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職業中專語文教學現存的弊端
目前的職業中專語文教學仍然沿襲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即課堂仍然是以教師為主導,是教師的“一言堂”。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的講,學生在座位上卻昏昏欲睡。“我教,你學,我講,你聽,我出題考試,你死記硬背。”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只注重傳播知識,注重的是講課最后所落在的結論上,卻輕視了教授的方法。對學生,只要求他們死記硬背,乖乖聽話,卻并不鼓勵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不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長此以往,語文課堂慢慢淪為了學生最不愿意上的課。
因此,我們教師要汲取經驗和教訓,敢于大膽創新打破傳統舊有的教學體系。在教學中應該敞開心扉,多多和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更多的傾聽他們對學習語文的意見。只有走進學生,深入了解他們的內心,“知其所思,給其所需”,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他們喜聞樂見的教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采取適合學生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的教學方法,才是學生最欣賞的。
2.職業中專語文教學創新技巧
2.1 突破陳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重要手段。因此,為了達到推行創新性教育的目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允許學生產生和自己不一樣的想法,允許學生對教授的內容產生合理的質疑。條件允許的話甚至可以鼓勵學生“異想天開”。鼓勵學生大膽的突破陳規、敢于擺脫對原有知識范圍和思維定式的禁錮。結合自己實際,將頭腦中原有的知識和信息進行重新的組合安排,在打破原有知識范圍和思維定勢束縛的基礎上,創新出新的想法和觀點,從而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
新的教育改革中對廣大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期,教師的工作不再僅僅是教會學生書本的知識,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強化學生的創新思維、刺激學生加深學習的欲望。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只有實行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打破以往教師絕對化的課堂模式,逐漸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各種形式啟發和誘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思考、引導深入,循序漸進的實現教師“教師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2.2 因勢利導,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教育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各具特色,與眾不同。因而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時候也應該有針對性,因材施教。綜合考量學生的多方面素質和自身的教育經歷狀況,旨在培養學生逐漸形成自己的語文素養。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之中,教師應該打破常規,不要再把學生看作被動的“接收器”。而是應該明晰學生才應該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其次,教師的教學不應僅僅停留在課堂上,更應該延伸到課堂之外。教師應該充分的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愛好、學習習慣等。有針對性的教學,因勢利導,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發現每個學生身上與眾不同的閃光點,有效引導配合才是上好每一節課的前提。
2.3 開放教學過程,尋求教學改革
要通過開放性的教學過程改革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被動局面,讓學生主動學習。職業中專學生非常復雜,學生進校幾乎沒有分數的限制,學習基礎薄弱、自我意識較差。他們很難與老師溝通,極易產生對教師回避現實的空洞教學過程的不滿,逐漸對學習缺乏興趣。因此教師要實現教學過程的開放。一方面表現在教師語言權的開放,另一方面表現在學生思維權的開放。課堂上教師應當走下講臺,取消語言霸權,使學生有機會發言,有權利提出不同意見,平等地交流自己的看法觀點。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學會從不同角度辯證地理解和分析問題。學生是有生命的個體,認知理解上的不同正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個體價值的體現。
2.4 發展激勵式教育,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實行激勵機制。我們知道,自信心是一個人個性成長的重要心理素質,職業中專的學生由于自己受教育的經歷、在綜合素質以及思想品德、心理狀態上都存在缺點、錯誤,不完美是心理發展過程的必然現象,靠“打壓”的教學方法則很容易造成學生逆反心理,所以,要積極的采取“激勵”式樣的教學方法,積極引導他們自始至終參與知識的積累,逐漸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2.5 開展活動課,提高學生語文運用能力
結合職業中專的特色,力求語文教學中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新大綱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這說明在由學生、教師、學科對象三方組成的教學活動中,學生不是被動的灌輸對象,而是對于學科對象的主動自學的求知者和探索者。語文課就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課。教師只是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絕不能以繁瑣分析和機械練習去干擾和壓抑學生的求知和探索。一句話,教師的職責是因勢利導、從旁協助,而不是越俎代庖、包打天下。根據職專學生好動愛玩的特點,我們可以把語文課變成表演課、朗讀比賽課、演講課、討論課,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們在活動中提高語文運用的能力。
總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更應該擔負起歷史責任,結合現行的語文教學現狀,積極探索出更加適應學生自身素質、更加符合社會需要的語文教學方法,從而實現為國家培養更多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茍健東.淺談語文教學中懸念的設置[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4(05).
[2]馮惠文.語文教學的幾個有效策略[J].山西教育(綜合版),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