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今第三次科技革命接近尾聲的背景下,信息時代的到來使我國信息化迅速發展。在促進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我國政府部門,產業界與學術界重點關注在新技術是否能轉化為新動能并進一步帶動新經濟的問題。本文以信息技術發展為根基來判斷新經濟的發展道路,指出信息技術將在未來成為推動新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人工智能與物聯網技術將成為引領性新技術。在促進新經濟發展中,要同步穩抓技術積累與創新。我國目前工業控制領域技術相對落后,應加大對智能工控領域的資金與人才投入,定向培養相關人才。
關鍵詞: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積累;工業控制
近幾年來,隨著新經濟的蓬勃發展,人們將經濟增長的希望寄予新經濟,并進一步認識到了新技術是新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這啟示我們應該從信息技術的發展態勢出發,理性的判斷新經濟的發展前景。為了理性的理解新經濟,我們必須對以下的幾個問題做出合理的回答——未來的產業升級革命應依靠什么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為什么能夠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如何促進自主研發的新技術轉化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1.信息技術是未來十幾年發展新經濟的主力軍
1.1 信息技術將持續唱主角
當今時代下,信息技術尚有未被發掘出來的潛力,新型的尖端科技如基因生物技術與納米材料工程技術還處于襁褓之中,信息技術仍舊將在新經濟發展領域唱主角持續十多年甚至更久的時間。而進一步了解信息技術對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促進力量,必須認識到新技術的產生不是一個線性的單調增長過程,而是一個指數型爆炸式增長的事實。在國際上,這也被稱作技術進化的加速回報定律,具體內涵指的是技術進步對經濟驅動力的加速提升。數字化信息技術與幾十年前產生并開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狂潮,是先進技術代表之一,因此,它的推廣速度與對工業的影響力必然將大于百年前產生的電氣,冶煉等傳統技術。
1.2 多角度分析信息技術發展
從信息技術發展的廣度來看,通過歷史縱向對比,蒸汽機,內燃機,發電機等重要基礎設施都是經歷了漫長的積累改進才正式定型,而后的大規模擴散并產生巨大經濟效益也要經歷一段不斷的時間,同理,信息技術的發展也不應例外,在當前態勢下,信息技術在未來約20年的發展目標主要應是廣泛滲透與進一步改進,仍將處于第二條S曲線的發展態勢,暫時只相當于工業革命中蒸汽時代的程度,進一步的普及仍任重道遠
1.3 新經濟本質既是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轉型
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提升作用不可估量,融合信息技術進行生產制造的產品在某種意義上已經脫離“機器”“電器”名稱的限制,而更應該稱之為“網器”。我們對于智能制造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制造過程,企業監管的信息化,更應該進一步去追求生產出的產品本身可以實現網絡化,數據化,智能化。在國外,有許多機構與學者正在嘗試構建一套針對于數字經濟的新型經濟統計方式。而在國內主流的說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是L型,在未來幾十年保持穩中求進的目標,基本維持6%左右的GDP增長。但是這是沿用了傳統工業經濟的統計預計思維,在當今信息技術蓬勃發展背景下,我們即使僅能保持低于6%的GDP增速,信息經濟的內涵仍舊已經發生的很大的變化。
2.重點發展人工智能及物聯網工程
2.1 人工智能是加速產業升級轉型的重要動力
我國信息產業近年來充分利用了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基數龐大的“人口紅利”,實現了信息服務業的高速發展,但服務業公司的高速發展下也暴露了我國生產企業的軟件,硬件配套設施發展緩慢,形成了“頭重腳輕”的局面,供給成為我國信息產業的短板。同時也面臨著頂尖核心技術相對缺失的不利局面。在全球2000強名單中,有美國的14家芯片公司與14家軟件公司,而中國相類公司無一入選。這提醒我們應該抓緊移動互聯網向人工智能物聯網的轉變,高度重視這一新興市場,走在時代的最尖端。
2.2 人工智能與物聯網的五個內涵
2.2.1人工智能與計算機技術
人工智能要將計算機科學拓展到智能世界,這其中包括可計算性理論,人工智能系統模塊化體系結構構建,用戶操作復雜度設置,無縫智能的科學體征,簡潔自的UI界面等。
2.2.2 物聯網計算系統
當前物聯網器物端計算系統主導生態尚未出現,更難以談得上定型,物聯網發展需求建立一個類似PC互聯網由x86+Windows+Linux的生態主導或類似移動互聯網的ARM+Android+IOS的生態主導。
2.2.3 節能高效的智能計算平臺
中科院專項支持的寒武紀深度學習處理器,實現了超越通用處理器性能功耗比千倍,這提示我們應該通過學習自然界,進行自適應和可重構等尖端技術整合各類不見,從而構造就能高效的智能計算平臺
2.2.4 信用互聯網
近年來興起的區塊鏈技術為我們構建一個智能萬物互聯網提供了基礎技術,在開發過程中,智能萬物互聯網應鼓勵開放和分享并同時保障信息安全和用戶隱私,又能接受政府的依法監管。滿足這些條件的和諧網絡環境被我們稱之為信用互聯網,值得高度重視。
2.2.5身份信息統一化
在未來理想的場景應是每個用戶通過唯一的身份信息賬戶就可以方便的使用所有智能設備與智能服務,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訪問任何授權服務,這將極大的簡化用戶操作,同時有利于上述信用互聯網的構建。
3.自主創新與技術積累是培育新動能的主干
國家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是當今重要國策,但是我們在貫徹鼓勵創新同時卻往往相對忽略了技術的積累。事實上,技術積累與創新等價重要。不論對于個人企業或者國家,知識存量的增長必將促進經濟的增長,而技術積累則是知識增長的第一動力。我國目前戰略新興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同的行業之間技術積累程度參差不齊。在國家大力倡導“互聯網+”的形勢下,加大工控領域的研發投入,夯實工控領域的技術積累,對實現智能萬物互聯網有著重要的意義。
結語
綜上,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技術的積累,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分工,共用行業標準與軟件源代碼社區,并努力發展建立起幾個核心技術開源社區,進而培養出上千名社區核心志愿者,得到國際認可與信任,將極大地促進上述戰略藍圖路線的構建,走在信息技術的最前沿,支持新經濟的高質量高速度發展。
參考文獻
[1]范潔.新經濟發展的“多重效應”與“雙重策略”[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05:70-75.
[2]王麗霞.信息技術與新經濟[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3,502:224-225.
[3]吳靖,云國強.未來信息社會向何處去——中國語境中的技術變革與“互聯網+”[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5,15:52-66.
作者簡介:
黃榮忠(1974年2月)男,漢族,籍貫:廣東河源,深圳市電信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師,本科,研究方向:通信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