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要求,我們到“第一書記”所幫扶的徽王莊鎮牛王堂村進行實地參觀調研。調研活動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座談交流,我們在村黨員活動室與鎮黨委書記、管區書記、村“兩委”成員8人進行了座談,緊緊圍繞精準脫貧、富民強村、精神文明、農村黨建等方面展開討論,現場互動頻繁,討論熱烈。第二階段是實地參觀,我們實地參觀了村大隊部、駐村小學、黑果花楸種植基地,使我們對牛王堂村的整體情況有了更加直觀的了解。經過仔細研究,現將牛王堂村基本情況、發展現狀進行匯總,并從中梳理出了五個主要問題,最終提出八條幫扶建議。現將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1、區位情況。牛王堂村位于徽王莊鎮北。全村共有450戶,人口1060人。全村共有耕地1900畝,人均耕地1.8畝,分布在村四周,流轉規模較小。濱德高速自村南由西南向東北斜向穿過,占地240畝。
2、產業情況。全村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較少,村內無大棚。
3、脫貧情況。經過努力,村內貧困戶由原先的15戶減少到5戶,這5戶是現處于鞏固和提升階段,其中有4戶是孤寡單身65歲以上老人,另外1戶是因殘失去勞動能力致貧。
4、黨組織情況。村黨支部共有黨員20名,其中女黨員僅有1名。黨支部帶領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為村里發展做了很多工作,群眾認可度比較高。
二、主要問題
1、農田灌溉急需解決。該村現有80口機井的取電問題是所有農戶盼望急需解決的最大困難。據了解,徽王莊鎮2/3的村莊沒有享受到“井井通”政策扶持,該村是其中之一,全村80口機井只能在村內變電箱處引線接電,短的100多米,長的達到800多米,由于線路過長,漏電、電壓過低等現象時常發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一旦操作不好,就會發生安全事故,釀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2、部分設施陳舊老化。一是村圖書室的圖書相對比較陳舊,二是農村宣傳欄需要及時更新,三是村內線路比較混亂,四是村內主干道已經硬化,但部分小型道路還是土路,一遇到大雨,就會變得比較泥濘,影響村民正常出行。
3、集體經濟比較薄弱。該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空殼村”,村集體因修建新黨支部、部分黨員工資、村內設施維修等早已負債累累達幾十萬元。二是村集體已經沒有土地,村集體土地也已經全部承包給個人,沒有可利用的土地。三是該村名義上有3個合作社,但只有空架子,沒有發揮實際作用,沒有任何收入。
4、村民思想相對保守。為了保住自己土地收益不敢嘗試種植結構的改變,從而造成結構比較單一。該村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全村僅有兩戶種植蔬菜,靠趕集進行零售,沒有蔬菜大棚。
5、黨組織戰斗力不強。一是年齡結構不合理,年齡偏大首先是村黨支部黨員年齡結構偏大,20名黨員中50歲以下的僅有2名,50歲以上的18名。二是性別結構不合理,全村20名黨員中女性黨員只有1名,婦女工作相對薄弱。
三、幫扶建議
(一)急需開展的工作
農田灌溉是當前村民最期盼、最關心、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我校可以安排協調資金,幫助村內解決機井引電問題。在這方面,文鵬同志已經帶領村“兩委”成員經過反復研究,作了比較精確的測算,制定了全村拉4條主干線(東西南北)的最優方案。
(二)可以分步推進的工作
1、轉變落后思想。一是幫助聯系或推薦部分在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方面取得積極成效的農村、社區、企業,為村民外出學習的提供參考。二是幫助聯系德州學院、農業局等單位相關專家給村民進行農業生產技術的講解。三是捐獻部分圖書,幫助完善村圖書室,供村民學習、參考。
2、開展村容整治。一是聯系一些已拆遷農村,利用廢舊磚頭對村內小型道路進行硬化,這樣既節省成本,又生態美觀。二是協助對村內線路進行重新梳理,防止出現安全隱患。三是對村內房屋外墻進行統一粉刷,使鄉村更加美麗。
3、助力精準脫貧。針對貧困戶,采用不定期走訪的形式進行政策宣傳與引導,使其認同黨的好政策、好做法;在節日期間通過看望走訪、發放慰問品的方式使其感受到黨的關心與溫暖;防止因病返貧,邀請縣、鄉兩級醫院專家,開展每年一次健康體檢。另外,針對全村90歲以上老人,在其生日、建軍節、重陽節、春節等重大節日時送上生日蛋糕、發放慰問品。還有,針對考入大學、參軍人員可以視情況予以獎勵。
4、推進文化建設。一是推進文明村風建設,據了解,陵城區已經于2017年設立“文明新風公益基金”,本意是解決村集體“無錢辦事”的難題,彌補集體收入不足而帶來的工作缺位問題。公益基金以村單位設立,由社會募集資金構成,用于表彰獎勵、公益事業、困難救助,而該村這部分資金只有幾萬,在整個陵城區來看,屬于數額較小的,原因是來源比較單一,主要是本村村民的捐助,還未充分發揮在外務工人員的作用。二是充分發揮駐村小學的作用,由黨員帶頭,包括退役軍人、小學生、教師組成農村志愿服務隊開展志愿服務,包括文藝演出、環境整治、孝老敬老等活動。三是籌劃建設農村幸福苑,為空巢老人、獨居老人、生活不便老人提供一餐或三餐。四是為該村購置音響設備,幫助建立廣場舞隊,豐富村民文化生活,必要時可以邀請專家前往授課。五是建設鄉村記憶館,可以將村民家中廢棄的老物件集中起來,利用農村老舊空房,以此來留住鄉愁。六是籌備召開鄉賢大會,每年在春節前后舉辦1次鄉賢大會,吸引外出鄉賢回村致富,為本村發展貢獻力量。
5、夯實基層組織。一是每年可以選派2-3名黨校教師到村集體進行授課,通過授課來提升全村黨員干事創業的決心。二是開展黨支部聯建。三是發展年輕黨員,重點是女黨員,積極發展婦女組織,利用2年的時間發展2-3名有知識、有能力的年輕黨員,在增強黨支部活力的基礎上帶動村經濟實現更好發展。四是深化網格化管理,動員黨員認領道路,建立“黨員+網格長+網格員+保潔員”的機制,維持村內道路整潔。五是完善村內制度,包括組織生活、村規民約、村民自治、“三資三務”公開制度等等。
(三)尚需探討摸索的工作
1、促進土地流轉。當前該村土地大部分經營分散,流轉規模小,這樣僅能做到旱澇保收,但是利潤較少,建議充分發揮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的作用,采用農民土地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與龍頭企業和大戶,開展合作,將地塊打包出租,收取租金,這樣農戶和村集體都有收入,也可以采用土地托管、統一購置農資等形式降低成本。
2、壯大集體經濟。一是積極運作黑果花楸種植。積極聯系黑果花楸廠家,促成廠家回收果子。種植風險排除后,村集體以經濟合作社的方式,流轉村民土地進行大面積種植獲得收益。二是帶領村黨員干部及部分村民到外地考察水果玉米的種植與銷路。通過村民入股合作社的方式推廣水果玉米,合作社采用提成的方式實現村民與合作社的雙增收。三是推動發展邊角經濟,可以將村內破舊房屋復墾,也可以利用村民房前屋后的空地,采用村集體統一管理,種植經濟作物和藥材,收益由農戶和村集體共同所有,村集體只收取部分管理費用。四是協調可使用資金投資蔬菜大棚,具體情況需要進一步了解,盡量爭取此項目,銷路方面可與企業、電商平臺開展合作。
作者簡介
趙春澄? 男,講師,山東德州人。現任職于中共德州市委黨校管理學教研部。研究方向: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