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源

在我國產學研各界積極籌劃啟動5G商用之時,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聲音,認為“5G與4G相比,技術上并沒有大的突破,甚至是一種完全失敗的技術”,對此,我認為這應該交由市場檢驗。
每一代移動通信技術標準的更迭都伴隨著能力的升級和使用場景的改變,前面幾代移動技術側重于數據傳輸速率的提升、業務應用類型的豐富和消費者使用體驗的改善,尤其是4G技術的應用,讓人們對網速快有了全新的體驗,這也讓人們對5G到底能帶來多大變革產生不同意見。
從國際電聯對于5G的愿景來看,5G將以全新的移動通信系統架構,提供至少10倍于4G的峰值速率、毫秒級的傳輸時延和千億級的連接能力,帶來網絡性能新的躍升。從5G標準化的推進進程看,國際標準化組織3GPP在2017年已發布了非獨立組網的5G空口新標準,2018年6月又完成了獨立組網的5G新空口和獨立組網新標準,當前正在推進低時延等方面的標準工作,這表明產業界在技術標準層面已經達成了集體共識,ITU的愿景正在產業鏈各方面的攜手努力下得以實現。如果說要與4G對比,業界已多次指出5G的側重點是推進萬物互聯和加快生產領域的數字化進程,通過去年的“綻放杯”5G應用大賽,產業界已經感受到5G在工業互聯網、車聯網、智慧醫療、城市管理、照明等各個垂直領域的應用潛力。至于潛力能得到多大程度的釋放,這主要取決于市場是否接受、是否解決了產業痛點,現在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去預見一項技術在市場上能否成功。
但總的來說,5G技術已準備就緒,5G產業已處于商用的門檻上。
如今,5G發展已是大勢所趨,但如同歷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初期一樣,越是在這種應該大力投入的緊要關頭,越是有各種爭議。比如有人認為,目前5G應用模式尚不清晰,應謹慎投資;也有人認為,只有加大投資先建好5G網絡,才能催生出眾多創新型的業務和應用,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應用場景才跑得起來。
我覺得,縱觀過去2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每一代移動網絡部署使用之前,產業界往往都會對未來的應用場景進行前瞻、進行規劃或展開暢想,也出現過關于“殺手應用”到底在哪里、商業模式是否清晰、企業投資是否值得等詰問。但過往的發展實踐表明,一旦網絡設施部署到位、通信能力得以增強,各類創新要素如人才、資金等在市場力量的引導下,就會爭相涌入移動通信產業,很多預料之外的場景、業務或產品隨即被挖掘出來,比如2G時代的短信業務、增值應用業務,3G時代的智能手機和移動APP,4G時代圍繞人們衣食住行的各類新業態新模式等。
所以,在技術日新月異、業務創新活躍的移動通信領域,未知要遠遠大于已知,要想提前規劃未來的業務創新和商業模式,基本上是不現實的。目前,主要國家5G網絡部署在即,關于5G應用領域的討論、疑慮和擔心再一次浮現,這并不奇怪。需要謹記的是,5G網絡是信息基礎設施,而基礎設施普遍具有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等特征,其經濟外溢效應要遠超過網絡設施自身,這也是在基礎設施層面需要國家超前規劃、提前部署的根本原因。
而對基于5G網絡的各類業務應用創新和商業模式,則應是由市場來選擇、市場來決定,政府要考慮的是如何構建有利于創新、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激發各類主體的創新積極性,如通過創新試驗、市場試錯與各垂直行業相融合、相嫁接,進而形成富有市場活力的5G生態系統。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中小企業研究室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