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 劇冰純 盛鵬杰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專家訪談法和邏輯分析法,分析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內涵,揭示中學體育教學質量評價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的必要性。并通過“以人為本”的視角深入剖析相關研究成果,依據學校體育課程的主要特征,結合專家的意見篩選體育教學質量的評價指標,最終構建了以人為本視域下中學體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并對各個指標的內涵進行細致的分析探討。
關鍵詞:以人為本;中學體育;教學質量;評價指標
一、前言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后,“以人為本”的思想逐漸被貫徹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另一方面,我國中學體育教學的質量評價體系仍然具有局限性,學生體育成績的評定過于注重體能素質的達標和運動技能的掌握情況,而忽視了體育的健康價值和社會效能等。青少年承載著國家的未來,中學體育教育影響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也影響著新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的綜合能力。所以,將“以人為本”理念落實到中學體育教育中,全面提升廣大青少年的綜合素養,是實現教育強國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從“以人為本”的視角研究中學體育教學質量的評價體系,是當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體育教學質量的評價除了要涉及學生體育課程的成績,還應關注學生身心發展的多元化需求,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充分發展學生各方面的潛能。進一步強化中學體育教學質量管理,建立完善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對提高中學體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本文旨在通過以人為本的視角分析中學體育教學質量的評價指標,構建以學生為評價主體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進而豐富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為學校體育改革提供參考。
二、以人為本與中學體育教學質量評價
(一)以人為本的思想內涵
最早提出“以人為本”理念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宰相管仲,這一理念在東、西方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得以豐富和延伸,時至今日,它已經是我國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放在首要位置,致力于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改善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及健康水平,為個人的發展創造均等的機會并提供充足的保障。它是對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主體地位的肯定,體現的是對人的尊重,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目的是追求人類自身更好地發展,實現人的價值和尊嚴[1]。
(二)中學體育教學質量評價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必要性
教育是通過有計劃的教學行為,幫助受教育者實現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一種社會活動,教育的本質概念就間接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教育部在《全國中小學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表示:“體育是將運動技能教育、健康生活教育、社會適應教育、人文情懷教育有機結合的教育過程,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徑。”因此,中學體育教育不僅要注重運動技能、體育知識和鍛煉方法的傳授,還要加強人格培養和鍛煉習慣的養成等,這也是“以人為本”理念的體現,更是中學體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必要內容。
評價是一種手段,其目的是促進與提高,以人為本的教學質量評價就是要從人的全面發展出發,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充分促進人的自身發展。體育教學質量評價不只是一個考試成績,更重要的是關注人的全面發展,這種評價是以“完整的人”的發展為最基本的價值取向,以培養和諧發展的人為最基本的教育目的。所以,在構建中學體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過程中,應堅定不移地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2]。
三、以人為本視域下中學體育教學質量的評價體系
學校體育課程的主要特征有:“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具有一定的身體負荷、促進非智力素養的發展、對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具有特殊效能。”本文通過以人為本的視角,對以上學校體育課程的特征進行綜合分析,結合專家的意見,深入剖析現存的學生體育學習評價指標體系,篩選出中學體育教學質量評價的指標內容,建立以人為本視域下中學體育教學質量評價的指標體系,詳見表1:
(一)對體質健康評價指標的分析
體質是指人在身體形態、身體機能、運動能力及適應能力等方面表現出相對穩定的狀態,它是人類進行各項社會活動的基礎,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在任何社會背景下,體質健康都是中學體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重中之重。
身體素質是指人體在活動中所展現的速度、力量、耐力、靈敏和柔韌等機能,它是學習運動技能的基礎,也是衡量體質健康的重要指標;身體機能指人體各個組織、器官、系統之間協調工作的能力,主要評估手段有心率、血壓和肺活量,能間接反映體質健康水平;身體形態是指人體外部和內部的形狀特征,主要包括身高、體重、胸圍、腰臀比、體脂率、骨骼和關節形態等,是體育鍛煉效果最直觀的反饋方式[3]。
(二)對運動技能評價指標的分析
運動技能是人類后天習得的一種能力,表現形式為快速、準確、協調而流暢的身體活動。由于體育教育主要是通過讓學生親身體驗的方式來培養其運動技能,所以在中學體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運動技能是一項不可替代的評價指標,它能反映體育課最鮮明的特征。
經歷多年的課程改革以后,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更加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與地域差異,不限定具體的課堂內容,體育課運動項目的開展遵循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則。為了促進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通常要求學生至少熟練掌握兩個運動項目,在對學生運動技能進行評價時,以技術動作的熟練程度、準確程度以及在實戰應用中的表現為測評標準[4]。
(三)對體育知識評價指標的分析
體育知識是人們在長期的體育實踐活動中對體育領域中各種現象和規律的系統性總結,是人們從事體育活動的理論支撐。在“以人為本”的視域下,為了完善青少年對體育的認知,幫助青少年形成全面系統而又積極向上的體育理念,中學體育教學除了要教授運動技能等實操性內容,還要傳授一定的體育知識,其中包括“運動項目常識、衛生保健知識、安全運動與防護知識和體育美學知識”等。通常以理論考試或隨堂提問的形式對學生的體育知識進行評價,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并記憶相關知識,并形成足以指導體育實踐活動的知識體系[5]。
(四)對情感態度評價指標的分析
體育教學的情境具有鮮明的特征,學生在體育課堂需要承受一定的運動負荷,師生之間也要進行情感交流與肢體互動。在“以人為本”的視域下,體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的情感態度指標主要包括情緒調節、運動參與、興趣培養、習慣養成等內容。
四、結論與建議
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實到中學體育教學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建立體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也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把學生的“體質健康、運動技能、體育知識、情感態度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表現作為評價中學體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在體育教學活動中要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遵循教育學規律的前提下盡量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多元化需求,進而促進學生健康而全面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陳玉清. 以人為本視野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評價改革與運思[D].湖南大學,2011.
[2]史千. 基于系統理論視角的中等職業學校體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8.
[3]王敦棚. 西寧市中學體育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8.
[4]陳玉清,李漢超.以人為本視角下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評價改革[J].體育與科學,2009,30(03):101-104.
[5]王大廣. 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相關因素研究[D].西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