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響
近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沖突不斷升級,引發全球關注。72年來,英國殖民者在南亞次大陸留下的這個“火藥桶”,讓兩個鄰國多次兵戎相見,新仇舊恨不斷。雙方此次交惡,既有現實因素,更有歷史淵源。
禍起“蒙巴頓方案”
克什米爾問題是英國在南亞次大陸近200年的殖民主義統治后留下的惡果。
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的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的統稱。500多萬名居民之中穆斯林占77%以上,印度教徒近21%,其余則信奉佛教和錫克教。在英國殖民者入侵以前,克什米爾與查謨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地區,其中克什米爾是原印度的第二大土邦。1846年,英國殖民主義者為了便于統治,以750萬盧比的價錢把克什米爾賣給了身為印度教徒的查謨大君。穆斯林與印度教徒之間從此紛爭迭起,攪得克什米爾地區不得安寧。
百年之后,當二戰的硝煙剛剛散去,面對印度不斷高漲的獨立呼聲,國力衰落的英帝國被迫作出讓步,決定賦予印度“自治權”。1947年6月3日,英國在即將撤離印度前夕,發表了宣告印度獨立的“蒙巴頓方案”。根據該方案,印度被分為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的巴基斯坦自治領和以印度教為主要宗教的印度自治領,而克什米爾等500多個王公土邦在“政權移交”后享有獨立地位,也可以自愿加入印巴任何一方。
這個以宗教信仰劃線的“分治方案”,不僅進一步加劇了穆斯林與印度教徒的沖突,而且給未來的印巴關系埋下了禍根。
獨立之初的印度在實力上處于上風,并借此將大多數土邦納入自己的版圖之中。但是,在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上,巴基斯坦卻決心誓死一爭。這不僅僅是因為克什米爾的大部分居民信奉伊斯蘭教,而且還因為該地區對于巴基斯坦的安全至關重要。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克什米爾俯瞰著巴基斯坦,與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近在咫尺。巴基斯坦認為如果失去了克什米爾,其側翼將完全陷于印度的包圍之中,從而使巴在與印度的力量對比上處于更為不利的態勢。
南亞地區“火藥桶”
把克什米爾問題比作南亞地區的“火藥桶”毫不為過。在印巴獨立以來的半個多世紀里,雙方因為這一問題而兩度大動干戈、全面開戰。至于在克什米爾地區的零星交火、小打小鬧,更是“家常便飯”。
1947年10月,克什米爾地區因為教派之爭而使戰火突起。印度軍隊隨即卷入其中。當時的克什米爾大君、印度教徒哈利·辛格在驚恐萬分中決定加入印度。巴基斯坦迅速發表聲明,宣布對哈利的決定“不予承認”。1948年5月,巴基斯坦軍隊也開進了克什米爾。印巴之間第一場全面戰爭終于爆發。這場戰爭于1949年年初結束。同年7月,根據實際兵力的部署,印巴雙方劃定了停火線,印度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的3/5,巴基斯坦控制了2/5。
第二次印巴戰爭也是因克什米爾引發。第三次印巴戰爭雖然不是克什米爾問題所直接引發,但戰火并未繞過克什米爾。
緩而不和“結”難解
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后,兩國關系進入了一段漫長的緩而不和的“冷戰”階段。但是,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在相對平靜的表面下,印巴關系卻開始暗流涌動。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后,美國為將巴基斯坦變成反抗蘇聯侵略的“前線國家”,加大了對巴的軍事與經濟援助,而印度則繼續與蘇聯保持密切關系。這樣,阿富汗問題一度也成為印巴斗爭的一個焦點。然而最為棘手的問題還是在克什米爾。一方面,印巴之間圍繞克什米爾問題的爭論須臾未休,而且在該地區小規模的武裝沖突時有發生。另一方面,隨著世界范圍內的民族主義思潮和伊斯蘭復興思潮的勃興與蔓延,克什米爾地區形形色色的政治組織浮出了水面。這些組織積極發展軍事力量進行所謂的“圣戰”活動,成為當地形勢中新的不安因素。克什米爾問題因此而進一步復雜化,印巴關系也因此平添了新的矛盾。
(摘自《知識博覽報》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