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保剛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經濟學家把過去70年我國經濟發展大致歸納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949年到1978年,推行計劃經濟體制;第二個階段是從1978年底到現在,推進改革開放,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尤其是過去40多年,經濟快速發展,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創造了發展的奇跡。
在風起云涌的時代變化中,誕生了一批又一批順應發展潮流、把握市場機遇,積極開拓、勇于創新的企業家。他們意氣風發、揮斥方遒:工業時代,他們在世界范圍內唱響“中國制造”;互聯網時代,他們向世人展示銳意進取、海納百川的“中國創造”精神;移動互聯、物聯網時代,他們又專注于“中國智造”,為未來打造更廣闊的藍海。他們是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主力軍,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觀念與時代共舞,成千上萬的企業家,在為新中國創造財富、奠定基石的同時,也沉淀出了色彩斑斕、風格迥異的精神特質。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吳仁寶、沈文榮、繆雙大、周建平等企業家,滿懷實業報國的豪情,敢于“第一個吃螃蟹”,勇于打破計劃經濟壁壘,成為“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者和實踐者。他們穩健務實、精益求精、匠心守望,夯實了“江蘇制造”的基石。
如果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偉大的“思想和體制破冰”,那么1992年則是改革開放從理論到實踐的全面啟動年。“大眾從商、萬眾下海”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一道獨特風景,而這中間的一批人則被稱之為“92派企業家”,如蘇寧控股集團張近東、五星控股集團汪建國等。這個時期的企業家有許多是前官員或前學者,他們有著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行政能力的歷練,充滿了變革的熱忱與勇氣。他們逐漸引領中國企業重視產權,擁有市場經濟所必需的契約精神。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之后,越來越多的企業家走出國門,乘風破浪,以前所未有的創新精神與創業激情投入到更為廣闊的商業世界。
21世紀互聯網發展風生水起,從門戶網站、應用服務再到社交生態。網易、搜狐、新浪;騰迅、阿里、百度;微信、抖音、今日頭條等,一大批互聯網企業與互聯網人物開始創造奇跡。無論從理念、體制還是商業模式,互聯網時代的企業家們對傳統經濟的重塑與改造是史無前例的。他們以巨大的顛覆、巨大的創新,讓“中國智造”開始在諸多行業嶄露頭角。
企業家們的創業經歷源自時代的塑造,如海爾張瑞敏所言,成功的企業往往就是踏準了時代的脈搏。無論處于哪個時期,企業家們能與時代發展產生共振,也離不開自身的魄力、智慧與勇氣。敢于破釜沉舟、獨樹一幟,勤于學習、善于思考,且長于宏觀、精于細節是他們的共性,這些共性糅成了相似的企業家基因。盡管歲月流轉、滄海桑田,他們依舊懷著“外國人能做到的,中國人就能做到”的初心,以使命感、責任感在世界范圍內鑄造“中國品牌”。
而今,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對企業家們而言,在如此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前景光明,挑戰猶在。但無論時代發展到哪個階段,“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具備無畏探索精神的企業家們一定會一如既往地“踏準時代的節奏”,初心不變,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