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期間,蘇聯利用強大的諜報能力挖掘美國的科技和商業情報。美國將計就計,用假情報欺騙蘇聯間諜,讓篡改過的技術信息進入蘇聯的工業和能源領域,埋下諸多“定時炸彈”,從而導致了1982年驚天動地的蘇聯天然氣管線大爆炸。
蘇聯想用克格勃解決問題
冷戰期間,石油和天然氣出口是蘇聯最重要的經濟來源。但由于泛西伯利亞天然氣管線在設計上十分復雜,其閥門開關等運轉動作,需要用電腦上的一種高級自動控制軟件進行控制,這種控制軟件名叫數據采集與監控系統,當時蘇聯人沒有掌握相關技術。于是,蘇聯政府決心動用克格勃來解決問題。
蘇聯當局早在1970年就在克格勃框架內建立了一個“T局”,專門用來竊取蘇聯所急需的西方科研成果。“T局”下屬有一個“X條線”,下屬的間諜超過200人。擁有如此神通廣大的間諜隊伍,數據采集與監控系統自然是手到擒來。
克格勃的一名間諜從一家加拿大公司那里成功盜取了莫斯科夢寐以求的數據采集與監控系統。1982年,泛西伯利亞天然氣管線開始運轉,天然氣通過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烏克蘭、東歐一直輸送到西歐,滾滾利潤似乎即將進入蘇聯政府的腰包。
不料,1982年6月的一天,泛西伯利亞天然氣管線發生特大爆炸。爆炸所產生的火球,破壞力與3000噸TNT炸藥相當,是美國在日本廣島所投原子彈的四分之一。而這次爆炸正是美中情局的“杰作”。
美國中情局將計就計
原來,美國人早就知道蘇聯間諜竊取西方技術的事情,于是玩了一招“將計就計”。
在“T局”正在尋求的技術中故意植入惡性信息,從而讓蘇聯的隱形戰機、宇宙飛船、機械零件和化學物品充滿了危險的不確定因素。
接下來,這些被故意篡改過的技術信息,逐步進入了蘇聯的制造和軍工領域,在蘇聯的拖拉機、化學物品生產以及飛機研發等領域埋下了諸多“定時炸彈”。這其中,數據采集與監控系統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最終導致了泛西伯利亞天然氣管線大爆炸。
慶幸的是,這次爆炸發生在偏遠地區,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對蘇聯經濟的打擊是異常沉重的,嚴重破壞了蘇聯試圖依靠出口能源換取硬通貨的計劃,到1986年,蘇聯經濟依然在泥沼中掙扎。
(綜合《檢察風云》《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