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悅 劉靜
簡單來說,核心素養就是指一個人本身的修養,道德品質、行為舉止、思想水平、知識技能等方面都屬于核心素養的范疇,而整體性是核心素養的關鍵所在,它是一種綜合性的素養。核心素養已經不再像雙基和三維那樣具體,轉而指向的是一個全人、全思維的,并非是傳統意義上的天賦和智力的量化,更注重后天培養的一種核心文化素養。所以,應當從整體上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提高核心素養不能只提高某一方面。而小學美術正是這樣一門考驗學生綜合性能力的學科,因此小學美術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上有著天然的優勢。那么,小學美術如何在注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礎上開展教學呢?
一、因材施教,因人授課
每一個人都有著屬于自己的個性,這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心理特征的一種體現。氣質修養、能力水平、興趣愛好等方面的不同都會使人們的個性存在差異,這也正是我們必須采取“因材施教,因人授課”的理由。因人授課并不是說不同班級的教學內容不一樣,而是同樣的教學內容,根據每個班級的學習水平和學習氛圍的不同,采取不一樣的教學手段。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尊重了不同班級學生的差異性,而且也在教學中將預期成果與實際結果之間的差距考慮其中。即便是同樣的教學內容,教師也能根據學生個性的不同而做出相應改變,使課堂教學模式更加豐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美術課堂更加精彩。
二、氛圍輕松,寓教于樂
每個人天生都會有創造的欲望,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有利于激發靈感,可以充分展示自我,發揮才能,而美術課正是發揮學生才能的舞臺,但是很多時候導致學生不敢展示自己的原因是過于嚴肅的課堂氣氛。在應試教育下,教師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上,忽視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盡管學生的學習成績提升了,但是品格與修養水平處于比較淺顯的階段,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背離了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藝術的魅力,教師就需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保持對美術的學習熱情。美術教學應當是輕松愉悅的,讓學生體會到樂趣,達到“氛圍輕松,寓教于樂”的目的。要想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適當地設計一些充滿趣味的小游戲。比如繪畫教學,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將繪畫方法教給學生,那么學生必然會感到索然無味,也不能很好地掌握繪畫技巧。這個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這樣的一個小游戲:教師先讓每一排坐在第一名學生的學生畫一種小動物,再讓后面的學生猜一猜他畫的是什么,根據自己的猜測再重新畫出來,依次進行,看看最后一名學生畫的動物是否和第一名學生一樣。這樣的繪畫游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在游戲中學到了繪畫技巧,并且也會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三、善用科技,科學結合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各種各樣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在教學活動中得到了廣泛運用,課堂的教學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多媒體教學已經在很多學校的教學活動中實現了普及。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對白板、多媒體等設備進行充分利用,從而活躍課堂氛圍,拓展教學內容。多媒體教學集文本、圖片、聲頻、視頻等元素于一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學生的視覺與聽覺感受,從而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性。鑒賞是小學美術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鑒賞教學可以獲得非常理想的教學成果。比如在《恐龍世界》這一課的鑒賞教學中,教師可以搜集與恐龍相關的圖片和視頻,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展示和播放,把學生帶入到恐龍世界中,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引導學生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審美技巧對恐龍圖像進行評價和鑒賞。然而美術教學也不能過多依賴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否則美術教學就會流于形式,降低實效。
四、尋找優點,善于鼓勵
與數理化等科目不同,美術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對于美術作品鑒賞而言,一直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充分鼓勵,引導他們勇敢說出自己對美術作品的看法和理解,對于那些獨到、新穎的見解要及時予以肯定和表揚,即便有些見解與作品的主題有所偏離,教師也應當對他們進行鼓勵,因為美術學習要求學生具備發散性的思維和獨特的欣賞視角。此外,在進行美術創作的時候,部分學生確實不具備繪畫天賦,畫出來的作品難以令人滿意,即便如此,教師也不能對學生全盤否定,應當找出他們的優點與長處,并加以鼓勵,從而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美術的自信心。教師可以建立一個“美術角”,將學生的作品予以展示,為學生創造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這樣的方式會讓他們產生成就感,從而在美術學習中投入更多的熱情和精力。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的鼓勵不僅可以使學生建立自信心,而且也有助于實現學生的健康發展。核心素養下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給予學生積極的教學評價。積極的教學評價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讓他們可以對美術創作產生熱情,從而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提升審美素養。因此,教師在進行評價時要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盡量采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比如“你的作品真的非常吸引人!”“加油,你肯定可以做到!”等等;肢體暗示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激勵方式,比如向學生豎起大拇指、撫摸學生的頭等等。積極的教學評價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能夠正視不足,爭取進步。
五、追求智慧,巧妙設計
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不能依靠簡單的繪畫、泥塑、剪紙等內容來實現。思維能力是一種重要的核心素養,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美術作品中獲取變通性、多元性、獨特性、轉化性的思維。當學生可以把自己在美術課中形成的美術思維應用于其他課程的學習或處理生活中的問題上,美術課堂教學才真正實現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這里,我以魯教版五年級課本第十三課《元宵節里掛彩燈》為例,闡述一下我對這個課題的理解。
其一,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情境教學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通過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與美術思維相結合,解決相應的問題。就本課的學習主題來說,為什么要欣賞彩燈?有什么意義?這些彩燈要向我們表達什么?在元宵節中,掛這些不同的彩燈作用是什么?為了漂亮嗎?通過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帶著學生欣賞圖片對元宵文化一掠而過,針對元宵彩燈進行技法指導,用紙等材料進行制作其目標、學習意義均不妥當。加上一些其他材料(替代品)在燈的外形上裝飾完了有什么意義呢?元宵節漂亮的彩燈具有非常濃厚的文化內涵,簡單地欣賞圖片并不能對其中的文化意義產生深刻的體會。從欣賞圖片到認可圖像內容對傳統文化的意義再到形成自己的審美,最終實現對文化的理解,美術課堂教學需要做的還很多。
其二,就美術視角來看,學生對元宵節彩燈造型進行學習有什么意義?學生能從中得到什么樣的啟發?美術課的價值就是對造型進行簡單的參照和摹仿嗎?學習造型是小學生學習美術的目的嗎?如果只是體驗造型,那么對學生的日常生活有什么作用?即使學生不在課堂中學習,也能在日常生活中“依葫蘆畫瓢”呀?小學美術教學的意義何在?如何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呢?我對自己的課提出了疑問。
其三,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倡導單元學習。結合單元課程來分析《元宵節里掛彩燈》一課,美術欣賞必不可少,圖像識讀成為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視覺素養。根據這一點,本課教學需要解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古人要把燈制作得如此艷麗和夸張呢?而且,有些燈的造型之繁復、華麗現代人費盡心血也無法復制其精美,這向我們傳遞了怎樣的文化觀念?從燈的造型中可以感受古人采取什么樣的視覺審美?學生們能否接受古人的審美標準?“審美判斷”是對美術作品和現實中的審美對象進行感知、鑒別、評價、判斷與表達,基于這樣的審美判斷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
六、探究教學,引發思考
探究性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依據教學的主題、教學的目標來設計教學的過程,通過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們通過自主探究,可以深層次地對學習內容和學習任務進行思考。在探究性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們可以采取個人學習,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宰者,而是要明確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按照學生現有的美術知識和繪畫技能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加強與學生間的溝通交流,必要的時候提供一定的指導,讓學生得到啟發,心靈受到美的熏陶,打破傳統教學方式的桎梏,實現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目標。
比如在人教版美術四年級下冊第十課《學畫農民畫》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先讓學生做足課前準備工作,通過查詢資料,對農民畫有個基本的了解。在課堂教學的時候,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自主探究。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將文本、圖像、音頻、視頻實現有效結合,調動學生的視覺與聽覺感受,從而加強學生的藝術體驗。通過開展藝術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切實地感受農民畫中的色彩、構圖以及人物特征。當學生體會到了創作農民畫所需的創作手法時,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采用適合自己作品的手法進行繪畫。這種探究式的學習模式使課堂教學充滿了活力與趣味。
七、創意實踐,提高修養
小學美術的一個重點教學目標在于帶動學生對日常生活進行細致觀察,感受身邊的人物和事件,從而能夠追本溯源,探求事物的本質。課堂教學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美術不能與實踐想脫離,因此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美術,感受藝術之美,提高發現美的能力。
比如人教版美術五年級下冊第十課《風的魅力》一課,學習方向在于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教材要求學生尋找生活中“風”的魅力,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交流和討論,并制作與風相關的玩具。為了讓學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發揮,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室外感受風,觀察舞動的花草、飄落的樹葉、泛漣漪的池水,讓學生感受風的魅力,體會自然之美。
創意實踐也就是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在創新思想的指導下,根據自身的愿望和特點,在掌握基本的美術知識與繪畫表現手法的基礎上,融入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根據自己對美的理解以及生活經驗,去發現問題并采取有效手段來解決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進而提升學生的品質修養和綜合素養。在創意實踐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去感受美,而且要讓學生學會自我欣賞,讓學生去發現并感受生活中不同的美,以培養審美能力,提高審美水平。核心素養下的小學美術教學在于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使學生的個人修養得到全面發展。
美術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擔負著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任。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中心,把提升學生氣質和審美品味,激發學生創造性,鍛煉學生思維的發散性作為目標,通過生動有趣的課堂內容,以因材施教,因人授課、氛圍輕松,寓教于樂、善用科技,科學結合及尋找優點、善于鼓勵的四種手段,力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從而使其適應時代和社會新背景下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注:本文為蘭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學生學科素養下的美術教學范式的行動研究”的研究成果。
(責編? 張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