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雄斌

如何增強記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筆者認為用心去學習必將有所成就。筆者在電視新聞行業從業12年,談談自己在工作過程中的一些體會和看法,與大家互相交流學習。從入職攝像記者崗位以來,帶過筆者的老記者們時常提醒筆者要做一名用心的記者。
手拎攝像機,肩抗腳架,干的是粗活累活這是攝像記者給大家的一種印象。以前攝像機和三腳架個頭大,足有三四十斤,現在隨著攝像設備改進后,個頭小了很多,全套設備也有十多斤,加上有些采訪路途遠,時間持續比較長,對攝像記者的體力要求比較高,所以電視媒體基本采用女文字記者配男攝像記者。出去采訪時,很多市民見到文字記者喊記者,而見到攝像記者喊師傅,給人感覺就是看扁一些攝像記者。后來在工作中發現,師傅的喊法也是對干技術活的工作者的一種親和稱呼,采訪對象更愿意和手持攝像機的我們分享現場的一些故事,經常指引我們往這里拍,往那里拍,看來他們也是相當看重攝像記者的。在這里,我們要首先擺正自己的位置,在電視新聞工作中,畫面質量往往被放在首位,可想而知攝像記者的重要性。
擺正心態后,攝像記者在采訪工作中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在電視行業流傳一句話,“編導要有攝像意識,攝像要有編導意識”,因為電視新聞的最后呈現是一個團結協作的采制過程,文字記者和攝像記者在采訪前后都應該有相互交流的過程。第一,在出發采訪前,文字記者應該和攝像記者交待今天的拍攝主題和基本環境隋況。攝像記者可以根據文字記者提供的信息,準備這次采訪的一些設備,是否需要攜帶暗訪設備?帶無線話筒還是有線話筒?是否要帶新聞燈補充光源?是否需要帶航拍設備?是否需要帶雨具……看似都是些可有可無的細節問題,但在后期剪輯過程中就會發現前期的準備工作有多重要。記得有一次雨天和福彩工作人員一起去一戶村民家中采訪,來到村民家中發現他家光線昏暗,在不打光的情況下基本拍攝不清他家的設施情況,最終在鄰居家中借到手電簡,但最后的畫面效果對整個片子的質量大打折扣。還有一次去采訪一個村子大力發展花圃種植的鄉村振興故事,到現場發現一大片的花卉甚為壯觀,但是沒帶航拍設備,無法從空中視角拍攝到這壯美的場面,最后剪輯時從其他兄弟單位調取了一些航拍畫面,但是由于畫面色調和季節不同也沒能達到最佳的呈現效果。第二,在前往采訪現場的路上,文字記者和攝像記者應該針對當天的新聞現場進行溝通交流。遇到突發性的新聞現場,一定要時刻與現場的知情者保持聯系溝通,了解事態進展。比如一次一化工廠爆炸起火,接到報料后第一時間往現場趕,在路上了解到該化工廠的一些信息:生產什么、周邊環境、是否產生有毒有害物質、是否能進人到現場等,這些情況在去的路上都要提前獲知,做相應的準備。
做一名用心的攝像記者,不僅體現在與團隊的合作上,還要從自身的業務水平提升上下功夫。除了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基本要求外,筆者也想從個人從業經驗來分享攝像記者應該從哪些方面來下功夫。第一,攝像記者最好要有一些美術基礎,要有藝術鑒賞能力。目前所有的大學攝像、攝影專業招錄的都是美術生,大學課程也設置有大量的美術藝術課程,這些都是為了讓攝像攝影從業者更加專業。在筆者身邊的同事中,很多都不是科班出身,從事攝像崗位也算“半路出家”,對畫面的構圖和光影一知半解。所以建議沒有美術底子的同仁最好去學習一下素描和水彩畫,對攝像水平的提升將有質的飛躍。第二,要懂鏡頭語言。很多記者去拍同樣一個場景的新聞,有些記者拍回來的畫面角度新穎,畫面飽滿,可看性十足,而有些記者拍回來的畫面單調,無創意可言,可看性大打折扣。這就是攝像記者對鏡頭語言的理解和運用發揮了很大作用。鏡頭語言就是用鏡頭像語言一樣去表達我們的意思。我們通??山浻蓴z影機所拍攝出來的畫面看出拍攝者的意圖。
比如一次去采訪一位村民反映他家附近有個企業粉塵飄到他家影響他生活的事件。很多記者在通過鏡頭描述村民家和企業的位置關系上,通過一個搖鏡頭來交代兩者之間的關系。而高明的攝像記者,站在農戶家中透過房門,鏡頭從企業的煙囪慢慢拉回到農戶家中的餐桌上,然后村民用手將桌上的粉塵擦了一下。同樣是交代兩者位置關系的鏡頭,后者所呈現的視覺效果和傳達的內容量明顯好于前者。再比如,最常見的固定鏡頭,拍一個交警在烈日下執勤。一般記者采用長焦推上去框一個交警的半身像。而用心的記者則會找一個路人舉傘當情景,聚焦交警執勤的中景。同樣是拍攝交警執勤的中景鏡頭,后者傳達的意境更加符合傳播。第三,要會鑒賞影像作品,并從中學習。我們要學會去觀看央視、衛視等媒體的一些電視節目,去觀看優秀的電影作品,去觀看同事前輩的日常新聞作品。在觀看的時候,遇到優秀的鏡頭,問自己,遇到這樣的場景換成我們自己的話會怎么去做,長此以往攝像水平必將有不少提升。
做一名用心的攝像記者,還要學會與時俱進,學習使用各種新型攝制設備。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需要攝像記者有更多的業務水平去應對不同題材、不同播放平臺的要求。航拍設備、單反設備、軌道、OSMO等穩定設備,建議每位記者都能學會其中幾樣來應對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時代。
做一名用心的攝像記者,應該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資料庫和音樂庫。曾經有一位已經退休的電視攝像老前輩用磁帶存儲了幾十年的資料素材,并根據素材的不同門類存儲到一盒磁帶里。所以每次他剪輯一些重大的主題報道時從來不驚慌,因為他有一個強大的資源庫,里面有他想要的所有鏡頭。他制作的作品鏡頭豐富,觀賞性強。很多新人都經常求著他分享一下重要的資料鏡頭,因為只有他有。他把這些資料當做寶貝一樣珍藏。所以我們每位攝像記者都應該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資料庫,何況現在科技設備發達了,不用像以前一樣用磁帶備份保存,用電腦硬盤保存就可以。在每次拍攝后,把一些重要的經典的鏡頭分門別類,把每個素材取上對應的名字,方便查閱使用。
不管是老記者還是新記者都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大家都是在工作中不斷學習鞏固業務水平,這使得新記者成為老記者,讓老記者成為資深記者,這是一個不斷持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