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
摘要:現在人的生活各方各面都已經離不開電能,現在人使用的大功率電器數不勝數,同時所用人群對電能的使用量也在逐漸加大,但是,各行各業在對電能的使用量加大,和對電能的依賴性越來越大的同時,供電系統就會出現故障,停電會造成工廠停工,供暖和制冷系統癱瘓,吃飯無法解決,生活不便,現在真的很難想象停電半天或一天會給人的生會帶來怎樣的不便,所以說,如何保證供電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穩定性,是十分重要的。
關鍵詞:配網自動化模式;供電可靠性;配電網
長期以來保證供電系統的穩定性一直備受大家的關注,如果供電系統不可靠,會導致用電器不能正常使用,同時使用者不能按時完成工作,供電系統的穩定性決定著使用者的工作效率,尤其在生活節奏如此之快的當代社會,供電系統必須保證可靠,這樣才能保證生活和工作正常運行。所以說,供電系統也要與時俱進,采用自動化模式提高配電網供電的可靠性。
一、準確定位故障,及時修復問題
電能的使用用戶越來越多,就算平時再小心維護的再好,都有可能隨時發生故障,對于不可避免的故障,能做到的就是及時修復,保證用戶能最快使用到電能[1]。例如,供電系統發生故障,如果只是靠人力去找到故障點,再進行維修,這種方法是非常費時費力的,但是如果供電部門能采用配網自動化模式里的故障定位系統,就可以及時、準確地找到故障點,維修人員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對發生故障的地方進行維修,對一個點的維修,只需要對周圍小范圍的使用者進行停電,對故障進行及時的維修,這就有效的解決了問題。對使用者的生活造成的不便也會大大縮小。所以說,在電網中及時普及使用配網自動化模式,能有效的提高供電系統的工作可靠性,不僅能提高國家電網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同時還能縮短用戶的等待時間,所以說,供電部門要采用新進的定位系統,對故障點進行及時定位,降低客戶的損失。
二、采用先進設備,保證供電系統的穩定性
供電系統能穩定的工作,對用戶的生活和工作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采用一體化系統,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出配網自動化的基本功能,將大量的電能源及時的分配給有需要的用戶,減少多余的電能造成的庫存的浪費[2]。采用先進的設備,可以真正的降低客戶和電網工作者之間的距離,客戶的需求可以通過配電網反饋給供電局,供電局及時做出反應,將解決方案以及解決結果可以及時回復給客戶,使用配網自動化模式,大大降低了時間損耗,提高了對客戶的服務質量,還可以將電能及時的調度給有需要的地方,還能起到合理利用電能的作用。通過優化配電網供電系統,可以逐漸實現隨時調度電能,同時工作人員對配電網進行及時的維護,提高設備的供電安全性,這樣就能基本保證供電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不管是作為工作者還是使用者,都會大大降低工作流程,節約大量的時間,切實保證供電系統的穩定性。
三、優化配網結構,提高服務質量
現今社會各行各業都在號召辦事部門要提高用戶的體驗度,作為電力部門也不例外。首先,要對配網系統做全面的規劃,對配網系統的工作范圍作出合理的調整,充分考慮電網現在的整體結構,采用優化的新系統,對舊系統的接線和布局進行革新,在原基礎上舍棄糟粕取其精華,做出科學的、新型的布局,保證供電站可以穩定、可靠地持續工作;其次,新型的配網自動化模式,可以有效地將用戶的申報表格進行合理安裝,其中想要順利安裝配電系統,必須在當地政府那里先做登記,緊接著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做實地現場勘查,當全方位了解了本地的配網線路的運轉模式,和配網的運行狀態之后,為客戶量身定制一份合理的、科學的費用預算;最后,將前期的所有工作做安排和整理,根據提前制訂的方案,再為客戶安裝配電系統,用戶只有通過安裝配網自動化模式,才能知道配電網的整體運行情況,才會知道預算費用,從而有效的保證了安裝工作能夠順利的開展,同時,使用配網自動化模式可以縮短工作人員的安裝時間,及時滿足用電者的需求,最終會提高用戶在使用電能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所以,通過優化配網結構,采用優質的、先進的配電網系統,再根據客戶的需求,實地勘察當地的配網線路,為客戶量身制定出做合適的配電方案,這樣整個工作流程下來一定會提高服務質量,客戶一定會很滿意。工作簡圖如圖一所示。
四、結束語
隨著人們的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都在追求自動化和方便簡潔化的現在生活方式,對周圍的一切使用設備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電力部門是和人們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的,因此供電單位肯定不能落伍,一定要要與時俱進,從自身做起,改善原始的落后的工作方式,采用新設備、新技術對電網進行大膽改革,對故障點做出精準定位,能夠及時維修,降低用戶的損失,優化配電系統的結構,對整個供電流程做出及時的維護,提高供電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從而提高對客戶的服務質量,保證客戶的生活能夠正常進行。
參考文獻:
[1]熊敏.配網自動化技術對配電網供電可靠性的影響分析[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7(11):261-262.
[2]車日全.配網自動化建設對供電可靠性影響[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18,8(17):110-111.
(作者單位:國電南京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