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明 楊溢男 謝冬靜
摘要:隨著“互聯網+”在高校學科教學中的運用,一種“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被廣泛運用到高校學科教學中。為了混合式教學能夠在體育學科中獲得更好的發展,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對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的研究進行分析,發現我國體育學科應用混合式教學更多的停留在實驗課程階段。同時,在學分分配、研究對象的選取及課程制作上均存在一些問題,并對今后研究提出建議,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相關理論參考。
關鍵詞:體育學科;混合式教學;高校
進入21世紀后,信息技術得到進一步提高,同時,世界各地的教育者們更加注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應用,并開始進行國際開放式的教育資源共享,從而為信息化環境中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基礎。20世紀90年代以來,混合式教學開始受到國內外學者以及相關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2016年7月,教育部面向全國各直屬的教育主管部門頒發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勢在必行。體育學科的教學中混合式教學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對現有的相關研究進行整理分析,發現在體育學科中運用混合式教學的優點、相關研究中所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我國體育學科混合式教學有哪些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混合式教學的研究現狀
(一)混合式教學概念及內涵的研究
最早期的混合式教學的含義是指將遠程教育中的技術與傳統教育或者文化知識培訓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方法,且通常用于描述多種學習實踐活動。上世紀末,E-learning 的成效與預期相差甚遠,其發展前景備受質疑,在此背景下為了解決其存在的問題,相關學者將傳統教育的局限與 E-learning 可以在線學習等特點進行優勢互補,提出了混合學習的理念,以期提高培訓的效果。
隨著相關學者的進一步深入研究,開始出現了一些代表性觀點,強調混合式教學的物理特性和教學特性。強調物理特性最具代表的概念界定是美國斯隆聯盟(Sloan Consortium)的觀點,他認為:混合式教學是面授教學與在線教學的結合,揉合了兩種歷史上各自獨立的教學模式:傳統的面授教學與在線學習。上述學者的觀點只是單一的認為混合式教學是將在線視頻教學與傳統教學優點相結合,形成的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
我國學者何克抗(2004)認為所謂混合式教學就是將傳統教學與網絡學習二者的優勢結合起來。譚永平等人(2019)認為目前的混合式教學是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等多種技術手段對教育資源進行優化組織,將傳統面授、實操教學與網絡在線教學優點進行深度融合的一種教學模式。
綜上所述,相關學者認為,混合式教學是將傳統課堂教學(線下)與網絡教學(線上)進行有機結合,以學習者為主體,教師在其中要引導、啟發學習者且監控教學過程,將學習者的學習程度由淺度學習引向深度學習的一種高質量、高效率的教學模式。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現狀
“混合式教學”的概念提出后,經過數年的發展才形成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2008年,MOOC(大規模在線開放性課程)首次出現,并于2012年進入MOOC元年,隨著MOOC的大范圍推廣,再一次引發國內外學者對MOOC進行研究。杜星月等人(2016)認為在線教育的迅速發展,使得在線課程體系不斷完善,線上課堂模式逐漸向人性化方向轉變,將在線教育資源有效地和傳統教育相融合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發展的需要,“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已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王建明等(2018)證明,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彌補課程時長較短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運用課堂軟件的教學負擔,同時,對教學過程和師生關系進行重構,并能夠通過平臺后臺全程對教學進行監控,改善學生的學習習慣,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率。
國內外相關學者在推廣MOOC的同時,發現MOOC并不能很好的監督學生的學習情況,課堂反饋效果較差,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多·福克斯(Armando Fox)教授提出了SPOC(小規模在線限制性課程),并在其所授的“云計算與軟件工程”的課程中進行實踐,并推廣到高校。馬爾科·皮奇奧尼(Marco Piccioni)等人提出將以 MOOC 作為基礎設計并實施于SPOC對課堂課程進行支持和補充,使學生在完成傳統課堂學習以及家庭作業后再進行課下的自學,這種SPOC課程的學習是非強制性的、可供選擇的,且注重自主性的學習過程,在這過程中缺乏了教師的支持和指導。黃榮懷等人(2009)提出SPOC將 MOOC 中PPT、視頻、文字資料、作業等教學資源和課后討論、評價等在線教學交互功能應用到小規模具有針對性的學生團體的在線課程中,同時,也在線下開展傳統課堂教學,是一種結合了“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分析相關學者的研究發現,混合式教學包括“線下+線上”兩大部分,有充分的線上學習資源,且能夠配合線下的輔助學習,例如:章節測試、線下見面課等,同時,還包含混合式學習評價。但目前在分配線上、線下課時以及制定考核方式等仍是當前混合式教學所面臨的問題。
二、我國體育學中的混合式教學研究現狀
(一)混合式教學對體育教學的重要意義
MOOC和SPOC的出現,使得我國體育學方向的專家和相關工作者開始對其運用到體育學科中進行討論研究。目前,我國高校體育學課程中如何合理的將線上線下結合并有效應用到教學中是我國學者在當前領域中最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我國學者陳珂(2008)論述了利用網絡技術進行體育教學的必要性,包括:(1)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拓寬其知識領域,提高學習效率;(2)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體育基礎知識的興趣,為體育課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3)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技術動作概念,且利于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4)采用網絡信息技術進行體育運動的理論內容教學,可提高學生對體育的審美能力。陳柱(2017)進行了將微信應用到高校體操課中進行輔助教學的研究,并運用教學實驗檢驗了效果,實驗結果表明通過輔助教學能夠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同時還能彌補傳統課堂的一些缺陷。李森浩(2018)認為SPOC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相比現有的教學模式,更有助于學生體育技術課學習效果的提高;應用 SPOC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的線上線下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線上網絡教學平臺資源,優化了實踐教學活動。
(二)混合式教學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李海石(2015)運用教學實驗將微課應用到高校體育教學中后提出:在進行微課構建時,首先應明確微課的教學內容以及重難點,其次是進行媒介的選擇,最后是進行教學設計。陳傳湞等人(2016)在體育MOOC的研究中提出:進行慕課設計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個階段是錄制視頻的前期準備,第二個階段是錄制階段,第三個階段是后期整合階段。宋英等人(2018)倡導運用SPOC混合教學模式,線上學習30min,線下實踐鍛煉60min,身心健康工作50年,最終掌握一項或兩項終身受益的運動項目,達到幸福生活一輩子的目標。
信息化時代下,學者們強調了進行網絡學習和傳統教學融合的重要性,并開始在體育教學中運用微課、MOOC,以及運用聊天軟件的群聊來進行授課。目前,我國國內高校體育教學更多的研究趨向于“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方面,但這種教學模式僅是在理論和實驗階段,并未應用到實際的教學當中,因此,很難發現其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從而很難提出進一步優化課程的建議。
三、結語
我國體育學科混合式教學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不論是體育學科結合微課、MOOC、SPOC亦或是翻轉課堂等都有相關研究。但從目前的研究來看,雖然對研究的內容進行了相關的教學實驗,但大多數也只是停留在實驗研究方面,并未應用到實際教學當中,且在課程構建以及后期運用中遇到的問題也未能獲得很好的解決,且也未有相關文獻資料對課程的線上和線下的學分分配進行研究,在研究對象的選取、相關課程制作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之處,且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更好的將線上和線下合理結合,仍是當前混合式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未來的研究和實踐中,要借鑒國外在這方面研究中的先進技術和理論構思,并針對我國高校體育學科課程的實際情況,構建出更適合我國高校體育學科適用的混合式教學。
參考文獻:
[1]? 呂森林,邵銀娟,孫洪湛,馮超,莊淑雅.2016—2017中國互聯網教育行業藍皮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5.
[2]? 趙建華.混合學習應用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5.12.
[3]? 譚永平,鐘暢武,韋柳絲,賈紅杰.高職院校實施混合式教學改革的策略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02):30-33.
[4]? 杜星月,李志河.基于混合式學習的學習空間構建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6,(6):34-40.
[5]? 王建明,陳仕品.基于線上課程和工作室制度的混合式教學實踐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8(03):107-114+139.
[6]? Marco Piccioni,Christian Estler,Bertrand Meyer. SPOC-supported Introduction to Programming[R]. ITiCSE '14 Proceedings of the 2014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 technology in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2014:3-8.
[7]? 黃榮懷,馬丁,鄭蘭琴等. 基于混合式學習的課程設計理論[J].電化教育研究,2009(1):9-14.
[8]? 付艷芳,楊浩.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26):36-41.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資助(題名:基于SPOC的體育專業術科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編號:2018JGA132)
作者簡介:劉小明(1976-),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