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文明作為執政理念上升為國家戰略,是實現全面小康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是推動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著新挑戰,建設中國特色生態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生態文明;新理念;新挑戰;建設道路
據領導提出了經濟“新常態”的概念,新常態就是不同于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一種發展趨勢,是一種不可逆轉的發展狀態,在新常態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從基本國情出發,符合國家發展戰略,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是中國今后一個時期生態建設的目標和方向。
一、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進展和新理念
(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供給側改革形成共識
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是推動綠色發展,綠色發展的核心是提高單位能源資源消耗或單位污染排放的產出率,而供給側結構改革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其重要目的也是通過制度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以實現經濟科持續發展。從提高效率的角度看,生態文明建設與供給側改革是相通的。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供給側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戰略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生態文明改革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生態文明建設供給側改革必將成為建設生態文明、給力綠色發展的觀測點、著力點和發力點。為此,必須以綠色發展為引領,創新低碳循環產業體系,建立供給側生態、環境、資源管理機制,讓綠色產業的創新發展成為經濟持續增長的驅動力,讓生產者支付環境污染破壞、生態失衡、資源過度使用的負外部性成本,推動綠色生產。
(二)對中國生態文明城市的發展問題的認識再上新高度
生態管理中存在諸多問題:(1)城市規劃建設指導思想重外延輕內涵,粗放發展,規模至上;(2)城市規劃前瞻性、強制性和公開性不夠,行政命令取代法治;(3)城市建設盲目追求規模,節約集約化程度不高;(4)城市治理的法治化不強,違法建設、大拆大建、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突出,有的城管人員素質不高,不依法辦事,粗暴執法。這些問題是中國生態城市建設應該重點解決的難題。
二、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新挑戰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開始進入減速換擋、結構優化升級、經濟發展動力轉化提升的新常態,所以,認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是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準確方向。
(一)經濟中高速發展使淘汰落后產能設備更艱難
經濟中高速發展已經成為一種新常態,有些地方官員仍然沉浸于傳統的思維,繼續靠投資、刺激房地產的投資和要素驅動的思路去解決問題,而對高科技產業、新型產業以及現代金融業等創新驅動產業,卻并不熟悉,甚至還有抵觸。這種心態無不導致新舊產業的博弈,那些落后產能設備,因其仍然能夠帶來稅收而被保留下來。經濟的轉型,還要面對既得利益集團設置的重重障礙,西方國家在貿易談判中太高門檻就是為了自身的利益。
(二)國際應對氣候變化的“新主張”加大了二氧化碳減排的壓力
經過1992年聯合國的環境和發展峰會以及2014年的全球氣候變化大會,國際社會關于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體制矛盾和沖突交織在一起,氣候問題被作為南北問題的新話題提上議事日程,國際社會也開始聚焦。作為越來越具有國際話語權的中國,面臨著氣候減排的嚴峻挑戰。新型生態外交關系著中國的國家安全和國際地位。國際減排日益趨緊,而我們對于國際氣候減排的認識還停留在較低的水平,應對之路荊棘叢生。
(三)霧霾頻現揮之不去的“新場景”令百姓不滿情緒加劇
自從PM2.5進入公眾視野,霧霾立即引發了民眾的熱議,“APECL藍”與北京霧霾之間的博弈在百姓生活中發酵,這既是空氣問題,也涉及誰資源、土地資源以及生物多樣性等生態環境危機,隨時刺激著人們的神經,環境危機導致的群體事件也為新的社會治理增加了難度。
(四)生態觀念滯后的“新缺失”使制度建設落后、執行力弱化
生態文明被提出并作為“五位一體”的組成部分以來,廣大干部雖然有所認識,但還沒有深入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個別干部對經濟發展造成的環境破壞有所察覺,但對破壞后的環境治理所付出的時間和代價認識不夠。還有部分地區盡管制定了環保政績考核制度,但個別地方官員重經濟輕環保的觀念依然存在,造成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步伐緩慢。
三、中國特色生態發展的建設道路
(一)樹立生態優化發展觀,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是以自然生態平衡、以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文明形態,是自然生態生態體系與文化生態體系整合共生的文明形態,是以人為本、創新發展的文明形態。基于生態文明的發展觀不是補償意義上的自然生態平衡,而是人類社會在生態危機反思基礎上對人類發展模式的調適,是以積極介入和建設性生態意識重構的生態優化發展觀。
(二)圍繞推進新型城鎮化,協同推進生態建設
新型城鎮化必須“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打造新型市民。為此需要配套推進相關改革,進一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樊籬,加快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政策,全面實行居住證制度,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的全覆蓋,加快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激勵機制,推動更多人口融入城鎮。要不斷提高市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激發市民參與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熱情。
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城市的功能,建設和諧宜居城市。堅持經濟、適用、綠色、人文、低碳、智慧、美觀方針,提升規劃水平,增強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和權威性。推動城鎮和農村協調發展,提升縣域經濟的支撐輻射能力,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間均衡配置,拓展農村廣闊發展空間,形成城鄉共同發展新格局。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推動誰電路等基礎設施城鄉聯網,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建設美麗依據鄉村,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生態學原理和循環經濟原理的綜合運用為基礎,打造城鄉結合、亦城亦鄉的生態城市,將城鄉進行有機結合、統籌規劃,合理配置城鄉資源,實現城鄉之間優勢互補、相互促進、互惠互利、和諧發展。
(三)特色生態發展追求綠色化
廣義上是指以節約、循環、低碳、環保、生態、綠色產業為特征的經濟發展;狹義上是指生態環保的內涵,通常講的綠色轉型發展應當是廣義的綠色發展。綠色化: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即直觀上的綠色和內涵的綠色轉型、綠色發展有機統一,動與靜的結合,“動”指經濟綠色化是一個動態過程,“靜”指享受綠水青山的結果。綠色布局,構建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空間和產業布局。綠色生產,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提高經濟綠色發展程度,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培育新的增長點。綠色消費,在衣食住行旅游等各方面開展綠色生活行動,反對各種形式的奢侈浪費、不合理消費。綠色共享,讓人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使綠色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
綠色化要遵循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根本原則:在生產、建設、流通消費各環節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尊重自然規律,生態保護要與人工建設為主向自然恢復為主轉變。
參考文獻:
[1]? 林智欽.以供給結構性改革推進綠色發展[N].經濟日報,2016.5.26.
[2]? 李佐軍.供給側改革推動生態文明建設[N].人民日報,2016.4.5.
[3]? 劉芳.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斷[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 2017(04).
[4]? 彭文英,陳潤羊,斯姝華.我國生態文明研究格局及理論體系框架[J].學習與探索. 2017(09).
作者簡介:遲玉華(1971—),女,中共日照市委黨校政法教研室副教授。
(作者單位:中共日照市委黨校理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