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婷 蒲昱頔 李思佳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們也不再滿足物質上的需求,逐漸開始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電影作為一種非常重要藝術形式,綜合了表演藝術、劇本創作、配音、攝影以及剪輯等,可以讓人們在閑暇之余得到放松,滿足精神上的需求。對文學作品的改變作為電影十分重要的來源,可以讓人們以更加生動、直觀的形式來了解文學作品,擴大了文學作品的傳播途徑,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弊端,特別是文學作品所具有的獨特品質,讓很多原著迷比較失望。本文就簡單探討了電影對文學作品的改編及其利弊,以供相關同仁參考。
關鍵詞:電影;文學作品;改編;利與弊
引言:
電影與文學之間是相互共存的,電影的創作過程中就有一部分源自精彩的文學作品,而電影通過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給人們呈現出文學作品的精華部分。近些年來,中國電影市場上就有不少電影是由文學作品改編的,這種形式也成為當前電影制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電影對文學作品的改編有利也有弊,如何去平衡這樣的關系是很關鍵的。
一、電影對文學作品的改編
從電影藝術誕生至今,對文學作品的改編就沒有斷過,如《廣島之戀》《一個國家的誕生》《亂世佳人》等,幾乎很多有名氣的文學作品都被改編過,從某種角度來說,電影的發展史就是文學作品的改編史。我國電影事業起步較晚,對文學作品的改編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紅粉骷髏》是以法說《保險黨十姐妹》改編而來的,隨著這股浪潮影響的擴大,巴金的《家》、曹禺的《雷雨》等經典名著也紛紛被搬上了大熒幕。到后來,有的作家也會直接參與到影視劇本的創作中。在新時期,對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的改編使這種情況達到了高潮,如《白毛女》《青春之歌》等。總之,電影的創作離不開文學作品,對其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畢竟兩者屬于不同的藝術形式,在進行文學作品的改編過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其中的利與弊,并可以找到平衡點,避免電影改編對文學作品藝術性的扼殺。
二、電影對文學作品改編的利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互聯網技術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習慣,尤其是電視、電腦和智能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的背景下,人們逐漸開始追求視覺上帶來的沖擊體驗,傳統的紙質媒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今,文化傳播的主導手段已經由影視媒介所主導,聲像挑戰文字、視聽取代思考、影視取代小說,在這樣的大眾審美趨勢下,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去靜下心來閱讀,雖說傳統的文學藝術不會消亡,但也面臨著巨大的沖擊。在此背景下,將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也可以作為一種出路,尤其是一些知名度不高的文學作品,經過改編后很有可能被更多人熟知,甚至會讓有的人主動去閱讀這些文學作品,作家也會收獲聲譽及名利。比如,《紅高粱》在被改編之前,只是在小圈子內的轟動,大眾對其的了解很少,但張藝謀將其改編為電影后,幾乎婦孺皆知,并獲得了多個獎項。再比如,北村、蘇童等人也是在影視的宣傳下被更多人認可,蘇童的小說《米》《紅粉》《婦女生活》就被相繼改編為《大鴻米店》《紅粉》《茉莉花開》,使其名利雙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今“觸電”的作家越來越多。同時,影視作品對作家的創作也有著積極的影響,作家林白就在小說的敘事方法上借鑒了一些電影的手法,使其在敘事上跳開了線性敘事,在意識流動中構造出心理化場景。
三、電影對文學作品改編的弊
但是,電影對文學作品的改變也存在弊端。通常情況下,大部分影視作品的時長被控制在兩個小時左右,而用這么短的時間對文學作品表達的內容進行細致的敘述是不可能的,很多時候都是把文學作品中的精華部分進行改編,而這就會與原作出現很大差異,更多是滿足消費文化的需求,所具有的文學性基本上沒有體現。另外,電影的藝術表現形式與文學作品還是存在不同的,無論編劇的水平多高,都無法來抹平兩者之間的區別。電影是通過圖像的方式來描摹世間的人生百態,而文學作品時通過語言文字的方式表達作者對人生、世間萬物的看法,兩者存在本質上的區別。所以,電影對文學作品的改編不可避免會使其失去一些獨特的品質,甚至會與原作有很大的差別。另外,對文學作品的改編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創作者的積極性,會讓更多創作者陷入庸俗化的境地,可以說是扼殺了藝術創作。例如,《大紅燈籠高高掛》是張藝謀改編自蘇童《妻妾成群》,雖然電影收獲了很高的評價,但其實與原作有著比較大的差別,其中主要體現在蘇童與張藝謀在人物個性的刻畫上存在不同。電影中的頌蓮會讓人看到人性惡的一面,而小說中的頌蓮則是處處維護自己的自尊,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即便是最后精神崩潰也是在保護自己的本真。造成任務形象精神缺失,這不僅與改編者有直接的關系,也和電影藝術表現形式相關。另外,在描寫人物形象中,小說基本都具有朦朧性的特征,不同的讀者會有在自我腦海里勾勒出獨特的人物形象,而電影是無法做到的。還有,文學作品可以對人物性格、整個事件進行完整、從容敘述,但電影并不能,需要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很多時候不是過長顯得拖拉,就是太短讓人不知所云,讓觀眾看的云里霧里。例如,《長恨歌》的文學作品中,王安憶對女主人王琦瑤曲折、艱難的一生描寫的十分細致,但是在電影中,人物關系簡單,情節弱化,失去了原作獨特的品質。
結束語:
總之,電影對文學作品的改編是客觀存在利與弊的,面對這個復雜的問題,既不能實施“閉關鎖國”的政策,也不能任之聽之,無論什么文學作品都被用于改編。對此,我們需要基于一定的藝術原則,采取開放的態度對待影視與文學作品之間的關系。作為作家,應該在發揮自身藝術才能與文學靈感的基礎上,積極借鑒影視作品的藝術技巧與表現手法,創造出符合時代發展需求、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學作品;作為影視改編者,則要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的改編,為廣大人民群眾奉獻優秀的影視作品。
參考文獻:
[1]? 王林剛. 論電影對文學作品的改編及其利弊[J].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06):159-161.
[2]? 黃元澤. 論中國電影對文學作品的改編[J]. 長江叢刊,2017,000(023):18.
[3]? 范濤. 論中國電影對文學作品的改編[J]. 電影文學,2012,No.561(12):80-81.
(作者單位:西安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