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摘要:問題引導法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常用方法,主要通過教師語言或者行為對學生的思路進行引導的一種教學方式。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基礎知識的傳授,另外教師需要做的就是能夠很好地探究相應的途徑去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出現的難題,并且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能力。問題引導法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加開闊的視野,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加廣闊的思維,從而深入學習。本文主要是圍繞小學語文問題引導法的實踐探究做出相應的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問題引導;小學生
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是培養文學素養,而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就顯得十分重要。對于很多的教師來說,如何去進行相應的思考和探究,以此來推動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這一點是十分關鍵的。對于很多的學生來說,他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是枯燥的,主要是由于重復背誦和記憶的知識內容所導致的。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需要考慮到的就是如何去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去用更加有趣的方式實施教學。
一、提高提問的效率
提問方式的使用十分常見,但是其質量和使用的效率卻相對較低。對于很多的教師來說,在進行教學的時候需要去考慮的不僅僅是獲得學生的反饋,更多的是提問能夠獲得學生有效的答案。因為在很多的情況下,學生在回應教師的提問的時候所給出的答案多是淺顯且無用的,更多的是應和別人或者給予一個簡短且普遍的答案,這樣的提問是沒有任何的效率的。而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在上課之前先計劃好自己所想要提問的內容,根據自己整堂課的流程去做出一個詳細的規劃,通過這些提問去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和結構。
例如,教師在上到《最后一課》的時候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韓麥爾先生今天精心打扮了一下,有人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在沉默了一會之后,面對教師的提問,大家紛紛討論起來,嘰嘰喳喳的聲音充斥著整間教室,教師將時間交給學生,學生之間相互討論了起來。可是自己去聽卻聽不到具體的內容,誰也聽不清對方說了什么,有的小組是集體低頭看書沒有任何的討論,而其余的學生當聽眾,完全沒有參與興趣,更是有的小組趁機談起了別的話題。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讓每個小組選一個代表向其他同學匯報一下本小組討論的結果,有的學生說到,因為韓麥爾先生愛美,所以穿得漂亮;還有的學生說因為韓麥爾先生昨天被搶了錢包,在追搶匪的時候弄破了衣服,所以今天穿了新衣服。小組代表的發言十分豐富,五花八門,各具風格。這樣的方式能夠大大地提高教學的效率,有效節約課堂時間,為教師后續的內容講解預留更多的時間。
二、把控方向。適時引導
教師是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引路人,起到指導和引導的作用。同樣的,在語文的教學中也是如此,語文老師通過專業的講解來幫助學生進入正確的理解思維中去,有效地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思考和學習,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教師需要考慮到這一點,給予學生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去學習,提高自己的聽課效率,在教師的講解中吸取養分充實自己,從而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優化。
例如,教師在講到在六年級《詹天佑》這一課的時候,其中有學生講到詹天佑勘測路線的一段文字:“由‘哪里要開山,哪里要架橋……都要經過勘測,進行周密計算’這一句話,可見他是一個十分謹慎細心的人。”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及時地將問題拋給學生:“那請同學們先閱讀一下文章內容,之后告訴我你們的想法”其中有一個學生找到文章中描述的句子讀道:“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她認為,詹天佑之所以花費這么多的精力和時間去進行勘測,一方面是為了保證修路工人的安全,另一方面是為了盡快地縮短工期,提高效率。還有的學生聯系上文“兩岸都是高山深澗、懸崖峭壁”來理解,說:“在這樣險峻的地理環境之下,如果不進行細心的勘測,在施工的過程中隨時會有危險發生。”通過這樣的銜接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應的知識內容,向正確的思路發展。
三、幫助學生區分混淆的知識點
由于語文知識的內容眾多,學生在進行學習的時候很容易將一些知識點混淆,面對這樣的額情況,教師需要去進行及時的指導,幫助學生很好地去區分它們之間的不同之處,從而正確的理解相應的兩個概念。在進行指導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效地了解學生的思路和想法,才能有效地站在學生的角度上進行思考。
例如,教師在講到六年級《山中訪友》一文時,一位學生認為“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是一個擬人句,原因是她覺得文中是將橋擬人化成為一個老人。很明顯她是犯了概念模糊不清的錯誤。
針對這個錯誤,教師進行引導:“那你可以解釋一下你的想法嗎?”接著又問:“老橋像一位老人,這里是用了什么手法?”學生回答:“是比喻。”根據學生的反饋,教師再追問道:“那怎樣寫才是擬人呢?請大家再看一看文章,在后面又發生了什么?”接著,學生們大聲讀出了下文這句話:“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俯身凝望著這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教師最后解釋說:“只有當老橋做出了人的動作時,這才能叫作擬人。”通過這樣的引導性提問去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從而做到正確地應對和理解。
四、結語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的問題研究手段的運用和相關的探究十分重要,很多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提問時所獲得的反饋都是質量較低的,教師需要明確優秀的提問策略,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方向感,立體化自己的觀點,促進學生對于知識內容的理解。針對傳統教學方式中出現的形式化提問方式,教師需要去改變,只有從自身開始改變才能夠有更加積極有效地認知和理解,從而將其轉化為教學的動力,給予學生更加積極有效的鼓勵。
(責編:楊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