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喆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書育人是教師神圣的使命和職責,每位教師應責無旁貸,終身為完成這一使命而努力。教書育人同樣是教師的基本職責。作為中職學校,要提高教育質量,在抓教育培養目標的落實,辦學條件的改善,師資隊伍建設的同時,還要著力抓教師教書育人水平的提高,這樣才能出人才、出成果。
作為教育一線的教師,面對教學、育人時要抵制三種論調:一是“分家論”。就是把教書和育人截然分開、對立起來。認為自己的任務只是傳授知識,至于育人那是學校領導的事、政治課教師的事、班主任的事,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因為任何一個教師無論教何種課程,它的授課內容本身就包含有知識內涵和育人內涵,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知識本身,而且要告訴學生學了它用來干什么;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授知識的同時,總是以自己一定的立場、觀點。感性和氣質影響學生,這是客觀的、必然的。正因如此,我們說教師是人類文明知識的傳播者,是學生思想道德的啟蒙者,是美好心靈的塑造者。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增強教師的主觀意識,提高自覺性,明辨教書育人的方向,向學生指明用所學的知識干什么,什么是應該提倡和堅持的,什么是應該反映和摒棄的。如果以“分家論”的觀點和態度來對待教學,就勢必放棄了自己的責任,助長不正確的東西滋長,以致走向邪路。
二是“自發論”。就是把教書和育人混為一談,混淆了教書和育人各自確定的內涵,用教書代替育人,認為自己傳授了知識,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育人的任務,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按照教育學的要求,教師要從事一門學科的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教學目的,這就是要講清知識內容本身;一是教育目的。就是要講清學了它怎樣運用以及學習的重要意義。兩個目的要在同一教學過程中完成,不能截然分開,但又不能相互混同。如果混同了,它的結果和第一種傾向是一樣的。
三是“代替論”。就是把教書和育人從另一個極端混為一談,同樣混淆了教書和育人各自確定的內涵,用育人代替教書。認為自己強調了學習某種知識的重要性和學了它有何種好處,不注重把這種知識本身的內容講清,把一門學科知識的講授變成了純政治性的說教或空談,同樣,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客觀事實表明,育人只有在教書的基礎上才能做到,教師對所授內容講的越清楚越深刻,就越有利于達到育人的目的,就越能顯示出知識育人的威力。不可設想,一個教師對所授內容講得一場糊涂,卻能對學生起到啟發教育的作用。教師的講課沒有科學的理論性,沒有豐富的信息量,沒有充分的說服力,猶如喝“白開水”一樣,讓學生覺得平淡無味,蒼白無力,也就談不上什么教育性。這樣做只能刺激起一種逆反心理,教育的動機與效果不可能不是南轅而北轍的。
在實際教育教學中,不要人為的把教書與育人矛盾起來看待。就是說,教師既要認真傳授科學知識,又要注重思想教育,克服“分家論”、“自發論”、“代替論”的“兩張皮”傾向,要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根據自身教學實踐以及身兼學生管理工作的體會,筆者認為主要應把握這樣三點:
第一,寓思想教育于傳授知識之中。我們所講授的知識中,一般都包括科學性因素和思想性因素兩個方面,要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構成完美的統一。這里所說的思想性因素,應當包括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思想品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科學的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內容。教師要善于挖掘蘊藏在所授知識中深刻的思想性內容,并加以正確的提示和闡述,要運用自如,而不能牽強附會、生拉硬扯。應該承認,有些課程比如政治理論、社會科學等比較容易找到它的思想性因素;而有些課程比如高等數學、計算機基礎及其應用等則難于找到它的思想性因素。但就是在這些課程內容中,也包含著科學的邏輯思維和深刻的辯證法因素,這些因素也應當被看作是思想性因素而予以重視。
第二,寓思想教育于各個教學環節之中。除了課堂講課之外,還有輔導答疑、考試考查、批改作業、課外活動、畢業實習等環節,我們都應當把它作為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機會和有力手段。學生在這些環節中,既能夠表現出他們掌握知識的深廣程度,又能夠表現出他們的立場、觀點和思想感情,還可以看出他們的智慧和才華,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循循善誘,還可以啟迪他們獨立思想、勇于創新、樂于奉獻、敢于競爭的精神。教師對上述各個環節嚴肅認真的處理本身,就能給學生提供很好的示范,對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紀律性和職業道德都有很大的好處,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第三,寓思想教育于師生的交往之中。師生關系除了表現在教學環節之外,更多的表現在師生平日的交往之中,以個別談心作為主要交往方式。通過談心,可以交流思想觀點,增進師生感情。師生之間的親密談心,內容廣泛多樣,大至對國內外形勢、對當前改革的看法,及一些學術觀點的交流,小至個人愛好志趣、追求向往、家庭生活等等。友好的交談,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以誠相待,能夠收到課堂上難以得到的良好效果。學生可以視教師為良師益友,愿把他們心中最為機密的事吐露給教師,求得教師的指導與幫助。有時學生可以提出各種知識性,哲理性很強的問題,要求教師給以解答,這就充分地說明了教書必然育人,育人需要知識的深刻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