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娟
摘要:對于任何一個學生來說,數學都是學習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三大主要課程之一,數學在學生學習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高中生更是如此。高中數學相對于低年級的數學學習來講,知識的體系更加復雜,知識的概念也變得抽象,學生學習的難度加大,對知識的掌握能力難免會降低,再加上高中教師所營造出來的單調枯燥的課堂氛圍,就更加使得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因此,在高中教學的學習中,教師這個領路人的教學方法非常重要,教師應該在充分發揮自己引導作用的基礎上,營造活潑輕松的數學課堂氛圍,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 ,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的抽象概念和復雜邏輯關系,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本文主要就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的解題技巧進行分享,旨在幫助學生從多方面掌握學習要點,以助學生學習數學一臂之力。
關鍵詞:高中數學; 解題技巧; 數學素養
引言:
高中數學的學習難度加大,大部分學生難以準確的把握數學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技能。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對知識的理解能力,進而制定積極的學習方案,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活動。教師要發揮自己的組織能力,要經常組織有序的學習交流,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和學習能力弱的學生一對一互動探討,以便促進全體同學的進步。另外,解題能力是學習能力測試的關鍵指標,積極的探討高中數學的解題技巧,是對學生負責的表現,是教師教學的首要任務。
一、全方位審視
高中的數學學習,知識點混雜,對學生解題能力的要求很高,教師應該意識到這一點,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解題能力,要引導學生從各個方面去考慮,怎樣才可以由復雜轉簡單,怎樣能快速理清思路,有效理解題意,都需要都針對性的觀察,例如:蘇教版高一數學必修2中的《點、線、面之間位置關系》一節中,首先要學生分別用自己手邊可以夠到的物體做正方體模型,通過建立模型,構建空間思維框架,學生可以觀察具體實物的點、線、面,還可以認識正方體的結構,三視圖、表面積等等。
基于此,我們不難看出,在全方位的把握習題的解題方向后,數學習題的題目一下子變得明朗清晰起來,由此可見,在數學解題的過程中,培養仔細的觀察能力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有效的提升解題技巧。在高中數學學習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解題角度,這樣學生就可以潛移默化的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并在平時的解題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審題解題習慣,從而提升數學解題效率。
二、多層次分析
在數學題求解的過程中,學生還要注重多個層次的分析,探索出正確的解題思路。只有解題的方向準確,就可以獲得高水平的解題技巧。數學學科的知識極其復雜,又特別抽象,這對學生學習水平要求極高,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除了要具備良好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之外,還要養成良好的探索習慣,要透過數學習題的表面去看本質。因此,在實際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作為參與者,積極地融入到數學解題的大軍之中,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這個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引導和教授學生掌握更科學、更準確的解題步驟,實現多個層次和解題體驗,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大量的數學解題實踐證明,在高中數學解題的過程中,多個層次和分析和普通的解題方法相比,更易被學生接受,也更能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多層次分析問題,找到解題的方向,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定會大大提升。
三、類比與猜想結合
在面對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的時候,有效解題的關鍵還在于類比和猜想。這就要求學生具備更高水平的學習能力,不僅要觀察能力強,還要主動地去聯系以前學過的知識,重新進行比較,然后形成數學的解題規律。不僅如此,還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想象能力,在遇到抽象的數學習題,通過尋找知識之間的差異,來推測另一種可能性,形成一種假想,再通過實驗和分析,得到最終的堅定結果。這兩種能力對培養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非常關鍵,是教師教學中最不可忽視的部分。
四、常用枚舉法
在數學解題的過程中,假設遇到陌生問題,沒有辦法使用類比和想象的辦法來解決的話,就可以選擇枚舉法,在無法找到習題規律的時候,將不確定的結果一一檢驗,來達到解題的最終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就更需要教師的幫助和引導,因為檢驗量十分大,為了避免漏掉任何一種可能,必須要有足夠的細心和耐心。
五、結束語
總的來講,在當前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師教學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質教育不僅要求教師能傳道受業解惑,還要求教師具有幫助學習的能力,這些能力主要體現在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這方面,同時還需要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技巧和應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可以說,無論哪個科目的教師,在新時代的教學環境中,都要本著為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尤其實在數學解題中,更是要多方面、全方位的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以提升數學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茍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談高中數學解題技巧[J]. 新課程(下), 2016(6):20-20.
[2]陳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談高中數學解題技巧[J]. 數學大世界(中旬版), 2017(4).
[3]袁素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談數學文化在高中數學課堂中的運用[J]. 電子制作, 2014(13):17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