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樂
摘要:近年來,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模式由于其在培養優質應用型人才方面的優勢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政府的大力引導和支持下,職業院校產教融合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客觀說來仍存在不足。本文以昆明某職業院校校內實訓基地為例,對職業院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希望能促進相關課題研究的發展。
關鍵詞: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
引言
“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是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職業教育確立的目標,為此政府有關部門先后出臺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等文件對如何提高開展職業教育、如何提高職業教育質量進行指導和幫助,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和進步。但客觀說來,傳統的職業教育模式與優質人才培養需求并不匹配,無論是人才培養的質量還是培養規模,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為此國務院于2014年出臺《關于加快現代職業教育 的決定》(國發〔2014〕19 號),正式提出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發展職業教育,這一模式也逐漸發展成為職業教育的顯著特征。
1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將學校教學服務與企業人才需求相聯系,最大限度地利用企業的生產環境和資源為教學服務提供實踐場所和機會,同時充分發揮學校的人才培養優勢,立足于企業的人才需求開展教學服務,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提高了學生技能與企業人才需求的契合度,以教學與生產實踐的融合,切實達到培養高質量人才的目標。
所謂“產”顧名思義指的是行業、企業的生產活動,其形式包括了校內企業或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基地、校外企業等,其內容則不僅有企業的生產組織管理、產品、工藝,還包括了企業的發展愿景和企業文化等多層次的內容。而“教”則包括了教學目標的制定、教材的選定開發、教學內容的選取、教學方式的選擇、教學活動的組織、教學實踐的開展、教學成果的展示和評價以及教學理論、教學場所、實踐場所等與教學活動相關的一切內容,總而言之,就是教師如何把自身所掌握的技能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傳授給學生這一過程相關的活動和內容。“融合”則可以理解概括為二者的相輔相成,即在“生產中教學,在教學中生產”,根據生產的需要來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計劃,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需求充分利用產業和企業的生產資源和實踐機會,在生產過程中實現理論與實際的相結合,在理論教學與實踐的相輔相成中達到培養優質人才的目的。
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育與生產相結合,其根本目標是為生產提供優質的人才資源,以產教結合方式為社會培養優質的應用型人才,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以政府相關部門、職教學校、相關產業或企業的相互協作來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達到為產業發展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的目的。其特點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的多主體融合,企業和學校是操作主體,在此過程中雙方參與教學活動的管理以及相關制度的建立健全、教學環境的優化改善,有利于校企雙方互惠共贏;另一個則是產教融合實現了學校和企業不同要素的動態融合,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融合,以實踐檢驗理論學習的成果,以理論促進實踐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這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
2職業院校如何構建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已經發展成為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共識,其具體的培養模式主要有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校中廠”建設、“廠中校”建設幾種模式。
2.1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來源于企業,而又高于企業,是把企業引入到教學中,將企業與學校的計劃性的知識、技能教學活動和企業生產相結合,從而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教育化企業。事實上,要實現教學、培訓、生產和科研四者功能的相互結合,一方面對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有著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會進行理論教學,能開展可研活動,還要求教師能夠進行實踐操作的能力和技能鑒定和評價的能力;另一方面,對于教學區域的環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能夠與產業和企業的發展齊頭并進,還要根據產業和企業的發展不斷更新硬件設施,同時在管理模式方面也要與產業和企業保持一致,以保證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此外,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同樣需要保持一定的經濟效益創造能力,以保證自身的正常運轉和建設,確保“產教融合”人才培養計劃的可持續發展。
2.2建設“校中廠”
“校中廠”是通過將外部企業的資金、設備、技術、項目甚至人才資源引入校園的模式,利用學校現有的場地、設備和教師資源進行深度有機融合的方式來實現產教融合,其方式可以是學校提供廠房或者設備等資源,由企業來進行獨立的生產經營,二者共同開展人才培養服務;也可以是學校根據人才培養專業的需要針對性地引入生產經營者或者是進行獨立的生產經營活動來進行“產學”結合教育。
“校中廠”的建設讓學生不再只是學生,而是多了一層企業員工的身份,同樣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也多了實踐的經驗和技能,在學校與企業“產教融合”模式的培養和教育下,更有利于培養自身的應用技術能力,在畢業離校之后能夠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好的狀態適應企業崗位要求和需要。企業在“校中廠”的建設過程中,實現了人才效益、經濟效益和技術創新效益的三重收益,通過與學校的合作為企業未來發展培養了能夠滿足企業生產崗位需求并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應用型人才,同時以股份制合作的方式在“校中廠”的運作過程中獲得了經濟效益,還能夠借助學校的優質科研力量促進企業技術和可研的創新和發展,可謂是一舉多得。而學校在“校中廠”的建設的獲益則更多,首先“校中廠”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基地,既避免了學生校外實習難以管理的難題,又能夠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為學生提供條件更好的實訓基地,幫助學生在實訓基地的學習過程中深入了解和體會企業文化以及企業管理模式、生產模式等方面的知識,為學生離開學校走上生產崗位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又可以為培養和建設能授課、能操作、能可研的“三能”型教師隊伍創造條件,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促進職業教育的現代化改革。
2.3建設“廠中校”
“廠中校”人才培養模式同樣是學校與企業進行深度融合,但與“校中廠”和校內實訓基地相比,“廠中校”與企業的生產聯系更為緊密,學生完全融入企業的生產活動中。“廠中校”模式在真是的企業生產環節中增設教學內容和元素,讓學生在完全融入企業生產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積累相結合,其實踐過程更加職場化。從對學生素養和技能的培養方面看來,“校中廠”建設對于幫助學生深入學習企業文化、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更為有利,通過職業化的教育能夠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讓學生接受職業化的洗禮,從而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和價值觀,同時更有利于學生在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的循環過程中得到更深層次的提高和鍛煉,更有利于其應用技能的提高,而職業化的實踐教學培養也讓學生在擇業的雙向選擇過程中更具有優勢。而從學校“三能”型師資隊伍的建設來看,“廠中校”為教師隊伍的成長和發展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更有利于教師實踐教學經驗的積累和豐富,同時也為其在參與企業生產過程中積極進行科研創新提供了條件。
3職業院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昆明某職業院校為實現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采用建設校內汽車實驗實訓基地的“產教融合”模式開展教學活動。
3.1主要建設內容
結合當前汽車產業及相關企業應用型崗位需求及教學目標的設定,該職業院校從外引進汽車生產企業資金投入和設備、技術支持,建設有汽車鈑金 與涂裝工藝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動機拆裝與檢修工藝理實一體化實訓室、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仿真實訓室、汽車保養與維護實訓車間、汽車維修車間以及與汽車企業共同組成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3.2主要功能
該職業院校校內汽車實驗實訓基地的主要功能包括為學生提供汽車底盤構造、汽車電氣原理、汽車發動機構造、汽車電器元件性能檢測等專業教學內容的現場教學與教學實踐;汽車維修相關專業技能培訓、汽車典型故障排除教學實訓等,幫助學生將課堂所學理論應用于實踐中,提高應用技能,同時為該校“三能”型教師隊伍的培養提供實踐基地。
3.3主要管理及運行
該實訓基地采用校企結合,雙向管理的模式進行,分別設置教學辦公室和生產管理辦公室,分別負責課堂理論教學管理工作和實踐教學管理工作的教學指導和監督管理,其中生產管理辦公室負責協調校企合作事宜以及校內實訓基地相關的教學環境、教學設備、生產秩序等各項事宜,其目的在于通過企業化、市場化的運作管理模式讓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領會成產管理的過程和要求,提高其應用技能,深入對標企業崗位要求。
該實訓基地的產教融合運行主要采用三種模式,一是由專業教師主導,根據教學目標和要求下發教學任務至生產管理辦公室,由生產管理辦公室根據教學任務準備教學所需設施設備并安排輔助教學老師全程參與教學;二是以實訓教師主導,專業教師配合進行專項技能的訓練,以實踐強化理論學習的成果;三是以企業生產為主導,結合教學目標,根據生產任務統籌安排實踐教學任務和標準,實訓指導教師參與生產實習。
4職業院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不足
就目前情況看來,職業院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一是政府相關部門對于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法規等制度保障略有不足,尚需政府、產業、企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二是職業學校對于產教融合相關制度建設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學校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計劃的制定缺乏主觀能動性,不利于校企合作的長期可持續發展;三是長期看來,企業的經營目標與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從本質上來看,企業經營的目標是最大限度地獲取經濟利益,企業在參與產教融合過程中往往以追求經濟利益,從優秀畢業生中選拔人才為目的,若短期人才培養成效與其需求不相符則可能是去長期合作的動力。
5意見和建議
綜上所述,職業院校發展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對于培養優質應用型人才具有諸多益處,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不僅需要學校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進一步完善產教融合模式,同時也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采用政策支持和激勵手段,鼓勵校企合作,進一步發展和創新產教融合教學模式。此外,學校要加強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從理論教學水平、實際操作水平、科研水平等多個方面和緯度對教師進行培訓和考核,鼓勵廣大教師積極朝著“三能”型人才發展,為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培養優秀的教師隊伍。總而言之,職業院校產教融合教學模式的發展,盡管操作主體是企業和學校,但同樣離不開政府、產業以及其他社會力量的支持和鼓勵,只有各個相關主體共同努力,才能夠實現產教融合的長久可持續發展,為職業教育培養優質應用型人才目標的實現助力。
參考文獻
[1]沈彌雷.對高職院校主輔修制教學模式的思考[J]職 教論壇,2009(5):26-28.
[2]韓學軍. 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與職業類高等教育體系 構建[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10:186-187.
[3]程曉紅,徐娟,張利,等. 基于協同創新的復合型人才 培養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27(4):109-110 .
[4]魯昕. 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 系統培養高端技能型人 才[R]. 高等職業教育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戰略研 討班,2011-06-08.
[5]國務院.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A]. 國發〔2014〕19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