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傳粉
摘要:目的:分析膝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圍術期內發生靜脈血栓栓塞癥的情況及臨床特點。方法:抽取院內自2016年1月起,到2018年12月接受膝髖關節置換術患者110例為回顧分析對象,統計患者術后癥狀性VTE發生率,并通過統計分析患者VTE發生的影響因素。結果:本組110例患者術后的癥狀性VTE發生率為8.18%,癥狀性深靜脈血栓(DVT)發生率為6.36%,而癥狀性的肺栓塞發生率為1.82%;通過多因素回歸分析提示年齡≥70歲、住院時間>7天以及具有腦梗死病史均是患者發生癥狀性VTE的重要影響因素。結論:通過掌握膝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癥狀性VTE發生的相關影響因素并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有助于早期發現并降低癥狀性VTE的發生風險。
關鍵詞:膝髖關節置換術;靜脈血栓栓塞癥;圍術期;臨床特點
人工全膝髖關節置換術多數為老年人,此類患者術后容易發生靜脈血栓栓塞癥(VTE),并且VTE的發生具有隱匿性,進一步增加了患者治療難度。針對癥狀性的VTE患者,通過掌握患者臨床癥狀表現以及相關危險因素,并給予針對性的預防性干預措施,有助于降低患者VTE發生率并促進其術后康復[1]。本次研究重點分析膝髖關節置換手術后VTE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以期為患者VTE預防及治療提供參考。
1資料及方法
1.1常規資料
抽取院內自2016年1月起,到2018年12月接受膝髖關節置換術患者110例為回顧分析對象,男性62例,女性48例;年齡范圍44~89歲,年齡均值(64.2±0.6)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者38例,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者72例。
1.2方法
患者在接受膝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內均由院內專業人員以Caprini量表實施VTE風險性評估,需要對患者的下肢周長進行定期測量和記錄,并于術前進行多普勒超聲檢查,提示所有患者術前均未出現下肢VTE。在進行護理人員交接班過程中對于患者的下肢周長進行檢查與核對,判斷其下肢周長與術前周長差值是否超過3cm,是否存在顯著的腫脹和Homan征陽性,針對存在異常情況者需要對其癥狀和體征進行判斷,針對疑似為VTE者需立即以多普勒超聲進行檢查,針對存在胸痛和胸悶癥狀者需確定患者是否為心源性休克,并立即采取CT肺動脈造影檢查,以明確判斷患者是否屬于肺栓塞。
1.3評估指標
統計患者術后VTE發生率,比較患者癥狀性VTE和非癥狀性VTE兩者的變化趨和患者主訴與體征的變化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研究的相關數據均以軟件SPSS17.0進行統計和分析,其中均數標準差通過()描述,行t檢驗和χ2檢驗,并進行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P<0.05代表差異之間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術后癥狀性VTE的發生情況統計
本組110例患者術后的癥狀性VTE發生率為8.18%(9/110),其中患者的癥狀性深靜脈血栓(DVT)發生率為6.36%(7/110),而癥狀性的肺栓塞發生率為1.82%(2/110)。
2.2單因素分析
通過單因素分析,年齡≥70歲、住院時間>7天、麻醉方法、具有腦梗死病史均可能是患者膝髖關節置換術后發生癥狀性VTE的影響因素(P均<0.05)。
2.3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通過多因素回歸分析提示年齡≥70歲、住院時間>7天以及具有腦梗死病史均是患者發生癥狀性VTE的重要影響因素。
3討論
癥狀性VTE患者多數表現出下肢腫脹和疼痛等癥狀,部分患者伴隨胸痛和胸悶等癥狀[2]。為了降低患者術后癥狀性VTE的發生率,針對接受膝髖關節置換術者,需要在其手術前對其VTE危險程度進行評估,并與術后早期加強患者的功能訓練指導,并結合其機體恢復程度進行早期功能訓練,改善其下肢血流速度,緩解肢體血流的異常狀態,對于預防術后VTE發生具有重要意義[3]。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患者高齡住院時間超過7天和具有腦梗死病史,均是術后發生癥狀性VTE的主要影響因素,因此在膝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圍手術期內,需要加強早期預防,特別是針對存在危險因素的患者,需要及早給予積極的干預,確保及早發現并維護患者的生命安全。
綜上所述,通過掌握膝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癥狀性VTE發生的相關影響因素并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有助于早期發現并降低癥狀性VTE的發生風險。
參考文獻:
[1]郭一峰,馬玉芬,高娜,等.圍術期膝髖關節置換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癥的臨床特點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23(30):3839-3844.
[2]李白玲,王宇,李佳.膝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癥狀性靜脈血栓栓塞癥發生情況調查及危險因素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8,24(22):35-38.
[3]吳文惠.膝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癥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14):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