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玲
摘要:目的:探討護理質量敏感指標在心血管內科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17年3月~2018年7月期間心血管內科門診收治的患者100例,并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管理方法,研究組給予護理質量敏感指標設立,對比兩組患者護理結果,護理滿意度及護理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在對研究組患者采取護理質量敏感指標管理后,5個主要指標:分級護理落實率、患者身份識別有效率、專科技能合格率、高危風險評估及高危藥物管理使用合格率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研究組(P<0.05)[1];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P<0.05)。討論:應用護理質量敏感指標護理和管理心血管內科有助于提高護理安全質量,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護理質量敏感指標;心血管內科護理;安全管理
本研究闡述了護理質量敏感指標在心血管內科護理安全管理的作用,旨在為接下來提高護理工作制定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7年3月~2018年7月期間心血管內科收治的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設為對照組50例,研究組50例。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齡在48~85歲之間,平均年齡(58.25±5.67)歲;心肌病患者14例,冠心病患者35例,高血壓患者30例,心率失常患者2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具有可比性(P>0.05)。心血管內科護理人員共11名,女10名,男1名;年齡在27~38歲之間;職稱:三級責任護士4名,初級責任護士5名,助理護士3名,實施護理干預前后人員均無變動。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安全管理,研究組實施護理質量敏感指標,具體措施如下:
1.2.1建立護理質量敏感指標小組
心血管內科護理小組成員主要有5名初級責任護士、三級責任護士4名一級助理護士3名構成。三級責任護士負責組織醫院門診護士長對敏感指標的篩選與設立工作;初級責任護士負責護理質量敏感指標篩選設立過程中統籌管理工作;助理護士擔任過程中各類雜項事務,輔助護理質量敏感指標意見收集等工作。
1.2.2護理質量敏感指標的建立
(1)參考美國護理質量指標國家數據庫思路,建立起以數據為基礎的護理敏感質量指標評價體系,通過進行三輪專家和護理部門審批、修訂后,最終選出10項一級指標、20項二級指標以及30項三級指標,并在具體實踐中不斷改進、優化。(2)采取問卷調查、電子郵件等方式向醫院內心血管內科相關責任護士進行調查,對初步擬定的護理質量指標進行評分,最終選擇出5個項目作為心血管內科護理質量敏感指標,包括分級護理落實率、患者身份識別有效率、專科技能合格率、高危風險評估及高危藥物管理使用合格率等。
1.3護理安全管理
將心血管內科中每位患者落實到每一位相關責任護士身上,入院后2小時觀察并評估患者病情變化,分析患者是否存在不良事件,例如導管脫落、墜床、跌落、壓瘡等,嚴格落實分級護理制度;分析監測患者心率、呼吸、脈搏、導管是否通暢等指標,例如24小時全方位監測心律失常患者,護理人員要掌握并識別患者異常心律、異常搏動的處理方式,并及時通知醫師;教會患者家屬識別和檢測患者身體指標以及情緒變化,若發生異常應及時通知醫護人員;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飲食、大小便以及運動方面的關注;分析長期臥床患者是否有潛在發生壓瘡風險;監測老年患者跌倒、因平衡能力差而墜床的風險;分析和及時評估患者癥狀判斷以及有無心梗風險;醫護人員應加強對高危風險的監督和風險防范,在其床頭放置標識卡。在整個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必須嚴格、認真參照5項護理質量敏感指標內容,責任護士長要定期抽查護理任務,并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2]。
1.4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采取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指標數據進行統計,計量資料比較采取、檢驗,檢驗水準為。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質量敏感指標分析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方法,研究組采取護理質量敏感指標進行護理,其分級護理落實率,專科技能合格率、患者身份識別準確率以及高危風險評估和高危藥物管理合格率均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分析
對照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包括墜床、跌落、壓瘡、導管脫落、心搏驟停或心肌梗死等狀況,總發生率為13/50(26%),研究組為3/50(6%),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發生著改變,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增大,并呈現逐年上升和年輕化趨勢發展。因此,臨床醫學必須加強對心血管疾病治療和護理工作的重視度,在新形勢下,為了更好的滿足心血管護理的發展,減輕患者的疾病,保障護理安全,降低不良反應事件發生率,持續創新和優化護理工作質量成為臨床護理工作要點。
本研究顯示,采取護理質量敏感指標對心血管內科患者進行護理,不僅能有效提升護理質量,還可以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并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本研究結果表明:對照組患者在常規護理過程中不良事件發生率26%明顯高于研究組的6%,且護理滿意度較低,明顯低于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P<0.05) [3]。
除此之外,本次研究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包括未能對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出院時間進行分析和對比,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另外,本院設立的護理質量敏感指標僅僅從心血管內科實際情況出發,缺乏對其他科室的研究和應用效果分析,其實效性仍需進一步進行實踐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張慧,沙凱賢,黃燕.護理質量敏感指標在心血管內科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23):123-125.
[2]唐玉芳.心血管內科護理管理與護理質量要點分析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7(09):142-144.
[3]劉莉.心血管內科護理安全隱患及護理安全管理的措施[J].黑龍江醫藥,2012,25(03):50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