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靜
摘要: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對學生進行新課健康的滲透教學,以此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心理健康教育
《道德與法治》是在初中階段開設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它不僅融合了道德品質、心理健康、法律意識及國情方面的知識,更緊貼初中生的生活實際,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由此可見,《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設對于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階段的初中生來講,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價值。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策略
(一)立足教材,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學內容
教材是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而編寫的教學用書,是教學資源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和教學活動設計中最重要的依據。因此,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教育時,就應立足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對其中包含的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進行充分的開發和靈活的利用,從而對學生有效的實施心理健康的滲透教育。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發現自己”一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對自己形成正確的認識,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從而有效地消除一部分學生的自卑、自負等不良的心理情緒。
(二)結合熱門話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滲透教育
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初中階段的學生社會意識開始形成,他們渴望與社會進行接觸,教師針對學生的這種心理,就應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結合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熱點新聞或話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滲透教育,以此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以免社會中的不良思想意識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的影響。首先,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普遍感興趣的影視資料,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滲透教育。如,在教學“國家好,大家才會好”一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結合熱門電影《戰狼》《紅海行動》等影視資料,使學生感受到國家強大的重要性,從而樹立國家認同的意識。其次,教師還可以結合社會熱點中的榜樣人物,為學生樹立進行模仿的楷模,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成長。
(三)積極開展實踐性教學活動,從多元化角度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滲透教育
實踐性的教學活動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它不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更能使學生在親身參與、實踐的中,獲得更為深刻的感受和體驗,深受學生的歡迎。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滲透教育時,教師就應積極地利用實踐教學活動開展的機會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在課堂內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自主學習及集體討論環節,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刻理解,并從中感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其次,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性的教學活動,例如走進社區,從社區尋找道德與法治現象,潛心設計、發掘素材,并做到與教學內容的有效銜接。使學生在實踐中進行積極的思考,在拓展視野的同時促進了健全人格的塑造,從而有助于樹立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
二、結語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的教育對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在形成與發展的中學生來說,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它不僅能及時疏導和排解學生的不良情緒,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更能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學生能在今后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責編: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