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洪喜 王曉薇
摘要:合作探究式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有效教學方式,目前已經被各個學科的教師廣泛采用。這種方式也非常受學生的歡迎。但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以及這種教學方式的普遍性運用,導致合作學習出現形式化傾向,其價值沒有得到充分地體現。基于這種現狀,本文以初中數學學科為例,結合實際的教學案例提出了幾點有效運用合作學習方式的教學舉措。
關鍵詞:初中數學;合作學習;學習能力
一、合作學習方式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的重要意義
(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不同學生能夠了解本組內其他同伴的想法,數學基礎好的學生能夠輔導基礎差的學生,通過優化其思考問題的方式,幫助所有的學生解決更多的問題,激活他們的創新思維。
(二)提升全班的學習效率
初中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僅憑教師一個人的力量,不可能每道題都能得到非常細致的講解,畢竟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能夠將一堂課中的教學難點都集中到一起,讓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完成不同的任務。教師不要過于干預小組討論分析問題,而應在其中起引導的作用,只在小組討論中產生較大的疑問之處給予暗示或者指點。
二、初中數學課堂合作學習方式運用過程中存在的誤區
(一)課堂分組具有隨意性
初中數學課堂上,搞好合作學習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合理地分組,因為這關系到小組內的成員之間能否有效地溝通。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數學教師弱化了分組的重要性,對每個小組內成員的搭配問題很少關注,他們采取的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同桌2人合作、前后桌4人合作的分組方式,即基本上按照就近原則分組。這樣雖然方便,能節省復雜分組的時間,但卻具有一定的隨意性:有的小組內全是數學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氣氛非常活躍;而有的全是數學學困生,合作過程中經常默不作聲,毫無生氣可言。
(二)缺少明確的合作學習目標
部分數學教師在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時缺乏明確的目標,導致學生沒有學習方向。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這堂課上,有教師先帶領學生復習了三角形的性質和等腰三角形的特征,然后在課件中給學生隨意展示了幾張三角形圖片,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共同動手操作,探究其性質,然后總結出如何判斷一個三角形是否為等腰三角形。而到了真正合作的時候,由于學生不明確要求,很多人沒有按照教師說的那樣去做。這樣便使合作學習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三)合作學習的內容不夠充實
部分初中數學教師對合作學習的作用過分夸大,認為不讓學生合作討論就是違背新課程的要求。在這種錯誤理念的指引下,他們在課堂上隨意地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完全不考慮教學內容是否有必要采取這種方式。由此,在學習一些比較容易理解的知識時,學生就難以提起興趣,為了應付教師僅僅“走過場”。例如,某教師教學“一元二次方程”時,他采用溫故知新的方式導入新課,然后請大家在小組內將課件上的一元二次方程轉化為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但是學生們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并沒有進行交流,而是自己獨立完成任務。很明顯,這種沒有合作探究意義的教學內容只會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
三、初中數學課堂合作學習方式有效運用的舉措
(一)依據學情建立科學的合作學習分組機制
如前所述,在初中數學課堂上組織的合作學習基本上是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的,而分組就成了合作學習前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結合教學經驗,我認為教師有必要充分了解本班學生的數學學習基本情況,包括性格因素、學習成績、課堂表現力、以及課后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等,在掌握了學情的基礎上才能將學生合理地分組。為此,初中數學教師應該建立一套基于學情的科學的合作學習分組機制,確保讓每位學生都能分到適合自己的小組中。大量的實踐表明,“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方式,能照顧到絕大部分的學生。即每個組中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備數學成績優秀、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同時要搭配數學學習成績較中等及以下的學生;性格樂觀、樂于助人的學生要搭配性格內向具有一些自我意識的學生。這樣能夠產生有差互補的效果,并逐步改善性格內向、思維懶隋的學生的學習習慣。
(二)立足教材內容設定合理的合作學習目標
目標是行動的導向,學習目標則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不管采用哪種教學方式,都應該圍繞既定的教學目標進行。初中數學課堂上組織學生合作學習,要避免流于形式,必須讓他們看到明確的目標。
(三)根據學生的平均認知水平選擇合作學習的內容
初中數學教材上的知識并非都是復雜難以理解的,有很多概念性的知識是通過簡單的語言解釋,學生就能理解的。這就不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合作學習。可見,合作學習的內容是關鍵。例如,在一次函數的練習題講解中,有下列題目:一次函數v=5x+2的圖像經過點M(-3,a)、點N(-6,b),試比較a與b的大小。該問題涉及斜率(一般用k表示)的正負問題,因此需要分類討論。這便是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的時機。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組討論,確定解決方案,再由全班學生相互補充。經過探討,學生找到了三條解答上述問題的方法:第一,直接將點M、N的坐標依次帶入函數,得出a、b的值再比較。第二,畫出函數圖象,標注出M、N的位置,直接讀圖就能比較a、b的大小。第三,根據一次函數的性質來比較大小,當k<0時,v會隨著x的增大而減小,即a
綜上可知,合作學習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在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數學教師要正確認識合作學習的價值及其對學生能力發展的意義,努力走出誤區,避免出現“假合作”形式化現象。如此,方能充分彰顯合作學習的價值,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提升數學學習綜合能力。
(責編:楊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