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卓
【摘要】:當前高校畢業生數量激增,經濟形勢面臨下行壓力,如何保障大學生的就業安全問題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之一。本文基于對大學生安全就業內涵的了解,分析了建設大學生就業安全保障體系的必要性,提出了構建大學生就業安全保障體系的具體措施,旨從政府、高校、大眾媒體、家庭、用人單位及學生等角度出發,為學生的就業安全提供保障。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安全保障體系;就業公平;
一、大學生就業安全的內涵
大學生就業安全是指大學生謀求滿足自身發展需要及基本生活需要的社會職位過程中處于一種沒有主觀恐懼與客觀威脅的狀態。就業安全問題與學生的就業問題存在差異,學生的就業問題包括就業安全問題,但是就業問題不僅僅局限于就業安全問題。從整個社會系統的角度出發,政府、學校、家庭、學生、社會、媒體及用人單位等均與大學生就業安全問題存在密切的關系。為此,大學生就業安全問題的探究需要從多個角度出發。
二、大學生就業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黨和國家歷來較為重視大學生就業問題,十八大報告指出,就業乃民生之本,要建設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推動實現高質量的就業。當前大學生就業安全問題廣泛存在,畢業生就業總量壓力與結構性矛盾并存的問題,體現了學生數量與社會就業需求之間的矛盾,要求政府部門關注學生就業問題。
在信息時代背景下,信息安全問題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之一。就業信息的可靠性決定著大學生的就業安全問題,當前南昌工程學院學生主要通過互聯網、媒體書報、校園公告、人際傳遞等獲得就業信息。而互聯網是學生就業信息的主要來源渠道,網絡不安全影響了人們信息的獲取,多數不法分子利用網絡發布虛假信息,騙取大學生財物。比較而言,學院公報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各種就業安全問題的凸顯,要求高校積極建設學生就業安全保障體系;當前社會中威脅大學生公平就業的因素普遍存在,各種就業歧視對學生的就業公平造成威脅,要求社會各界關注大學生安全就業問題。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當務之急是建設就業安全保障體系,為大學生就業保駕護航。
三、優化大學生就業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的措施
(一)發揮政府部門的作用
南昌工程學院畢業生就業安全問題需要政府部門的宏觀保障,政府部門要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規為學生就業安全體系的正常運行提供保障,為學生創造安全的就業環境。我國政府部門制定的《就業促進法》在學生就業援助、就業服務管理、監督檢查、職業教育與培訓、法律責任、公平就業等方面為畢業生安全就業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危害大學生安全就業行為的處罰力度,就大學生就業中的傳銷行為、組織大學生犯罪的行為進行嚴厲的打擊,為畢業生創造安全的就業環境。政府部門要為畢業生提供多元化的就業崗位,滿足不同學生的就業需求。
(二)高校要完善大學生培養工作
在大學生就業安全保障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南昌工程學院要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及師資隊伍,培養特色化的人才。教師隊伍關乎學校人才的綜合競爭力,高校要結合學校的師資情況,發展特色專業的優勢,提高學生的綜合競爭力。學校要結合自身硬件設備及資源確定招生規模,提高學校輸出人才的質量。結合學科的特點優化人才培養,學校要在理論教學的技術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及水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社會發展提供高素質的專業性人才,提高學生的競爭力,為學生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奠定基礎。
(三)注重家庭作用的發揮
家庭成員在畢業生就業中扮演者參謀的角色,南昌工程學院畢業生就業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要發揮家庭的作用。家長要關注學生的就業心態,及時的與學生進行溝通,多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焦慮感,其情緒波動較大,家長應給予學生安慰,多關注學生的就業問題,幫助學生結合自身特點制定職業發展規劃,為學生就業提供參考。家長應減少對學生的就業干預,尊重學生的職業選擇及發展規劃。畢業生的擇業與就業,最終決定權在于學生自己,家長應認識到自身參謀的角色,支持學生自主創業。
(四)發揮大眾媒體的社會功能
南昌工程學院學生就業安全保證體系的建設要充分的發揮大眾媒體的社會功能。各大媒體要及時的發布各種就業信息,為學生了解信息提供便利。學生就業安全問題的存在,多數是因為信息傳播引起的,媒體要發布科學的招聘信息,積極宣傳,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提高學生成功就業的幾率。媒體要利用報刊、雜志、電視、廣播等進行信息的傳播,多角度為學生就業提供保障。同時,媒體要對網絡中的各種招聘信息進行監督,為畢業生創造可靠的就業信息環境。虛假信息的存在,引發各種學生就業安全問題,應加大監督,曝光虛假招聘信息,為學生創造安全的就業信息環境。同時,新聞媒介要引導社會輿論,為畢業生創造和諧的就業氛圍。
(五)提高用人單位的責任意識
大學生安全就業保障體系的建設要發揮用人單位的作用,當前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個體經營戶等是主要的用工主體,各單位要結合自身發展需求,制定招聘崗位,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要結合業務發展需求及人才需求狀況,制定科學的人才招聘計劃,提高招聘信息的真實有效性。用人單位要基于公平、公正的原則開展招聘工作,為大學生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用人單位要消除用工歧視,制定公平的就業規則,提高畢業生的求職信心。用人單位要完善人才管理機制,留住人才,為畢業生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
(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學生作為就業主體,其綜合素質及能力水平直接決定求職的結果。大學生就業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要引導學生學好專業知識,提高用人單位對學生的整體評價,促使用人單位公平招聘。學生自身要轉變就業觀念,樹立科學的就業價值觀,就目前南昌工程學院學生就業現狀而言,多數學生熱衷于考公,追求較為穩定的事業單位及國企,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存在問題。學校要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擇業觀,結合自身特長選擇職業。大學生要樹立誠信意識,加強自身道德修養,當前多數用人單位較為關注學生的道德修養問題。在信息時代背景下,誠信教育成為影響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蒲文慶. 加強就業安全教育 確保學生安全就業[J]. 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01):66-68.
[2]吳軒轅. 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安全教育機制研究[J]. 職業時空,2015,11(03):91-93.
[3]劉喆. 大學生靈活就業與社會支持體系研究[D].武漢大學,2011.
[4]劉偉. 就業安全教育視角下的職業指導探究[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35(08):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