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玲 姚婷 孔帥 蘇杭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社會轉型,勞資關系得以重生,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已經從國民經濟的補充部分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勞資關系問題日益突出,進而引發各種社會問題。眾所周知,和諧的勞資關系不僅是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的保障,也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勞資關系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風向標、晴雨表。因此,協調好非公有制企業的勞資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工會;博弈;和諧勞資關系
一、工會博弈行為的必要性
中國經濟社會轉型期,我國勞資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勞資利益主體分化、勞動力市場化、勞權日益受到關注、調節方式由國家調節轉為市場調節加劇了我國市場化進程中的勞資關系不平衡。
如何實現勞資和諧,有的主張完全通過自由競爭機制來自主實現,有的則希望通過政府干預,有的主張通過企業內部基層民主選舉,他們各有利弊,我們認為勞資博弈現象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勞資雙方利益分化的必然表現,通過博弈制衡來實現社會的和諧是對中國工會的時代要求,在中國特殊的國情下,勞資關系不平衡的改善,只能通過自身團結和組織形式——工會來與資方博弈,中國特色的工會追求的是以合作博弈方式達成勞資之間的利益平衡,工會與企業不是對立的,他實行的是“雙維護”,最終目的是達到企業和員工以及整個社會的共贏。工會既要合作又要博弈,這樣才能在構建和諧勞資關系中發揮作用。
二、我國非公企業勞資關系失衡的現狀
目前我國非公企業勞資關系失衡的現狀主要表現為:勞資關系不穩定,勞資關系主體雙方不平等,突發性、形式多樣化的群體性事件集中爆發,勞資群體性事件的對抗程度越來越激烈,工人的組織性強,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具體的講:
2.1.勞資關系不穩定
由于就業形式日益多樣化、靈活化,使非全日制、小時工等就業人員大幅度增加。這類人員通常勞動時間性較強、工作成果容易量化,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雙方只在提供勞動服務期限內存在簡單的權利義務關系,不存在長期的固定的勞資關系。這種狀況加上缺少相關法律法規約束,致使靈活多樣就業形式下的勞資關系呈現出不穩定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勞動用工隨意化情況嚴重,特別是在建筑、餐飲、商業等就業流動性大的非公企業中,這種現象最為嚴重。同時勞動力過剩,導致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勞動者為求工作求生存不敢要求過多條件,只把按時領取工資作為求職的先決條件。因為沒有簽訂勞動合同,部分非公企業主隨意辭退員工,造成勞資關系不穩定。以我省某非公企業為例,有320 名員工,但是長期固定的員工只有不到 50 人,其余 270 多人皆是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臨時工”,隨時面臨著被老板抄魷魚的情況,最基本的權益得不到保障。
2.2? 勞資關系主體雙方不平等
在大多數非公企業,由于市場經濟整體資本稀缺,勞動力過剩,導致資本、管理等生產要素的持有者企業主在分配中處于強勢地位,而勞動者在分配中處于弱勢地位,在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領域地位偏低。這種情況造成了勞動者的基本權益得不到保障,勞動者處境悲慘。
2.3? 勞動爭議和群體性事件較多
我國非公企業勞動糾紛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日益增多,近年來更是成倍地迅速增長,出現前所未有的新情況,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勞動糾紛的增長呈現出迅速爆發的態勢,其中集體糾紛尤為突出。表現為糾紛數量逐年上升,涉及的職工人數劇增,處理難度不斷加大。圍堵政府、罷工、靜坐,甚至非法拘謹企業領導者等惡性事件也不少見。
2.4? 員工素質和意識不強
很多非公企業工人流動性大,入會率低,而且受受教育程度影響,大多數權利意識不強。在問及到企業是否簽訂勞動合同時,64%的人表示簽了,但是實際卻沒有看合同的具體內容,也不知道在合同中自己應該享受哪些權利,履行哪些義務。
三、 我國非公企業勞資關系失衡的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非公企業勞資關系“失衡”,既有主觀原因,又有客觀原因,是多種因素疊加影響的結果。具體地講:
第一,中國目前勞動力相對過剩的狀況仍未根本改變,我國正處在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過程中,農村有數以億計的剩余勞動力,在崗工人對公司待遇不滿意或者惹出一些事端時,用人方完全可以將這些員工開除,根本上不用發愁找不到勞動力,因為大把的勞動力在等著這個崗位。老板在處理工人時最常用的一句話“兩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人多的是!”。
第二,因為企業合同條約內容的缺陷和不足,導致勞工的勞動保障不完善。我國《勞動法》明確指出,我國企事業單位和勞動者必須簽訂勞動合同保證雙方的利益關系和勞資關系。但實際實踐過程中,往往不能夠完全依據合同和法律規定開展活動。據調查,《勞動法》的實施后,由于政府的重視,勞動合同簽訂率在不斷提高,但是簽訂率還不是很高,并且企業合同的質量通常都較低,普遍的存在不平等條約內容和不公平的現象,甚至還出現過生死合同、還有一些歧視婦女的現象存在。部分非公企業不允許員工保存合同的備份,甚至員工對當中的內容也一無所知,表現出明顯的霸權傾向。
第三,勞動付出和所得比例嚴重失衡。勞動時間長、強度大,勞動報酬低而且拖欠。通過查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資料可以知道,不少非公企業的雇員通常每天要工作12到14個小時,有些企業甚至更長。非公企業和國營企業工資水平沒有明顯的差異,但是工作時間以及工作強度卻明顯高于國有企業。另外通過調查,法定每周工作五天,每天8小時的工作制度在非公企業幾乎無法實現,隨意加班已經成為非公企業的常態。
第四,工會角色缺位和組織功能缺失,使得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維護。勞資雙方的地位不平等,企業主和工人沒有平等的地位,勢力也不均等。成本最小化、利潤最大化是資方的目標,穩定的職位保障、較高的工資、改善工作條件、提高福利待遇是勞方的要求。當資方和勞方在工作場所接觸時,由于雙方的利益對立或截然不同,二者間的沖突不可避免。對立與沖突是目前非公企業勞資關系的主要表現形式。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關系中,面對復雜的利益矛盾,肩負著雙重受托責任的中國工會,力求的是利益主體之間有非合作博弈通過合約方式轉化為合作博弈的勞資協調模式。工會的理性行為可以使職工權益自救的這種風險大、成本高的非合作博弈轉化為制度框架內的合作博弈,實現勞資雙方的和諧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