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瑤
生物課程改革倡導探究性學習的課程理念。探究性學習方法的中心是針對問題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面臨各種問題的時候,想方設法尋找問題的答案,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對問題進行推理、分析,找到問題解決的方向,然后通過觀察、實驗來收集事實,并對獲得的資料進行歸納、比較、統計和分析,形成對問題的解釋,最后通過討論和交流進一步澄清事實、發現新的問題,從而對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因此,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講究設問的藝術。
1.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問
生物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學生的生活經驗是非常重要的課程資源。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和發現問題的意識,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努力使他們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生物學道理,再用生物學知識更好地服務于生活和社會。例如在《 植物細胞的吸水原理 》教學中,我采用了以下步驟:首先我問:“炎熱的夏天你喜歡吃糖拌番茄嗎?”很多學生說喜歡,還有學生說酸酸的、甜甜的、涼絲絲的,爽極了!再著問:“你知道美味的汁水怎么來的嗎?”學生產生探尋問題的欲望。在學完了細胞的吸水原理后,我又問:“我們可愛的家鄉如東地處沿海,有大片的灘涂,一般在灘涂上你看到有植物生長嗎?”學生搖搖頭說:“沒有。”我繼續追問原因。學生經過一番思考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繼續追問:“有一種叫海蓬子的植物卻能在灘涂上生長得生機盎然,它有什么高招呢?”同時出示海蓬子在灘涂上生長的圖片。學生經過思考、討論,知道了原來生活中處處有學問,只要勤觀察、勤思考,就能發現生活中的秘密。再如,在學習消化和吸收時,提出“假如今天你沒吃早飯上學,有什么感覺?為什么?”“肯德基和中式早餐,你更喜歡哪一種?哪種營養更均衡?”等等。讓學生從生活入手,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進行思考,這是許多科學家取得成功的奧秘。弗萊明發明的青霉素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并獲得了1945年的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而他的發明源于“為什么霉菌菌落周圍不長細菌”一問開始的,由此激勵學生多觀察多思考。
2.通過揭示知識之間的矛盾進行設問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有意識地制造矛盾,設疑問難強化學生的思維,以利于解決問題。要創造矛盾就必須設計好問題,啟發學生從無疑中走出。例如,在學習《 蒸騰作用 》時提出:“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為什么植物體內水分卻能從下向上運輸?”在學習《 生態系統 》時提出:“蛇會傷人很可怕,但是人類為什么要保護它,禁止捕獵?”這些問題看起來似乎很小,卻能小中見大,使學生從無疑中生疑。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問題意識。
3.借助生物學科史料進行設問
生物學有大量的史料閃爍著前人智慧的光芒,把這些史實作為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熱情。例如在《 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節的教學中,以恩吉爾曼的有關研究過程作為問題情境而展開:①恩吉爾曼為什么選用水綿作為實驗材料?(與普通的葉肉細胞的葉綠體相比較,水綿細胞具有綠色帶狀的葉綠體,而且葉綠體螺旋狀地分布在細胞中,用這樣的材料做實驗便于定位觀察研究);②為什么實驗第一步將臨時裝片置于黑暗無空氣的環境中?(為了排除環境中光線和氧氣的影響,也使好氧細菌先處于失氧的環境中);③恩吉爾曼觀察到了什么實驗現象?④分析實驗現象,能得出什么實驗結論?學生經過一系列的問題后分析得出光合作用在有光的條件下能產生氧氣,光合作用的場所在葉綠體,同時明白恩吉爾曼之所以能夠成功與他選擇了合適的實驗材料有著密切的關系。
4.跟蹤當代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設問
當前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生物科學更是一馬當先,如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干細胞移植、試管嬰兒等,都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另外國際大事件如炭疽、生化武器等也是人們關心的焦點。將這些內容進行加工,創設問題情境,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放眼世界、關心社會的責任感。如在學習動物的克隆時,我引導學生從內因(遺傳物質)、外因(環境條件、技術條件)分析克隆羊多莉的產生,我還引導從克隆羊多莉的產生利弊的角度進行討論,接著引導學生從倫理學的角度對克隆羊多莉進行分析。這樣從多角度啟發學生后,經過班集體討論形成以下觀點:①多莉從親代獲得遺傳物質,所以它長得與親代一模一樣;②克隆羊的產生對人類有利,為克隆產生人們需要的心臟、腎臟等器官提供了可能;③克隆羊的產生對人類有害,它可能會擾亂生物的進化歷程。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使學生的思維靈活性、變通性得到鍛煉。
5.鼓勵學生帶著新問題走出課堂
傳統的教學是把問題在課堂上弄懂,走出課堂就沒有問題了。其實,這是片面的教學觀。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問題的解決并不是教學的根本目的,不能滿足于學生已經掌握了多少個問題的答案,而是在獲得結論的同時,鼓勵學生自主地提出新的問題,帶著新問題走出課堂,并想辦法解決。
結課的藝術。在給一堂課下結束語時,有意識地給學生留下“言盡而意無窮”的意境,讓學生去思考、去幻想。如學習《 植物對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 》時,作了如下的總結:“植物的根很重要,它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以滿足植物生長發育的需要,根為什么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如何吸收呢?下節課繼續學習。”
設計拓展性練習。如學完《 傳染病 》一節內容后,我提出以下疑問:“傳染病能從父母傳染給子女,遺傳病也能由父母傳給子女,它們有區別嗎?”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出課堂尋找答案。
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問是主動思維的火花塞,是積極學習的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給學生主動提問的時間和空間,同時要處理好“放”與“收”、“提問”與“釋疑”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為學生主動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