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左
摘要:文章針對小學低年級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內容不密切、數學思維不到位、數學內涵未體現等教學現狀問題,提出了導入創設要合理、例題創設要科學、練習創設要豐富等優化策略,旨在提高生活化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優化策略
目前,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已經成為常態。但是,由于部分教師對生活化的內涵缺乏正確的理解,有些課堂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導致生活化的小學數學課堂失去了“數學味”,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筆者探索了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的教學現狀,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優化策略。
一、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的教學現狀
1.教學內容不密切
生活化的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容易上成學生無需思考的游戲課。雖然教師創設了大量的生活情境,但是實際應用時,與教學內容聯系不緊密,缺少了數學知識的抽象與提煉過程,導致數學課堂的數學性不強。
例如,在教學“認識乘法”時,教師創設了“動物園一角”的動畫情境。畫面內容十分豐富,教師提問:觀看圖片,你發現了什么?有的學生回答蹦蹦跳跳的小兔,有的學生回答緩緩流動的小河,有的學生回答路邊的果樹結滿了果實……在教師的不斷追問中,學生觀察得更仔細了,就是沒能說出這些實物都是“一堆一堆排列的”。
這個案例中的情境內容寬泛,把新課問題放在廣闊的背景下,符合學生的認知起點。但是,教師的問題缺乏具體的觀察指向性,沒有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調整與引導,導致上課十幾分鐘一直在既定教學內容之外,造成“離題萬里”的局面,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
2.數學思維不到位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水平決定了小學數學要倡導生活化課堂。生活化課堂,利用學生的生活實例作為素材,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數學課堂充斥著生活,學生體驗生活時興奮度很高,卻忽視了數學知識的吸收與理解。
例如,在教學“分一分”時,為了體現生活化課堂,有的教師將小超市搬到課堂上,導致整節課學生“滿場飛”,熱衷于將物品歸類,課堂紀律散漫,教師組織教學也無濟于事。在課堂總結時,雖然學生初步學會了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也體會了分類思想,但是這樣的課堂也讓學生失去了數學探究的欲望,數學思維訓練不到位。
3.數學內涵未體現
小學數學課堂需要體現實用性。這個實用性應該是對生活數學現象的提煉與抽象。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有的教師片面理解了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將數學課堂過于簡單化,實際使用的生活素材不能夠變通,不能很好地體現數學內涵。
例如,在教學“可能性”時,有的教師將“轉盤抽獎”游戲引入課堂,在抽獎過程中學生充分認識到了“可能”的涵義,遺憾的是“一定”與“不可能”的概念卻沒有涉及。究其原因,在引入“轉盤抽獎”游戲時,只抓住“可能性”情況的生活元素,沒有適時地變化,以全面反映“可能性”這一內容的數學本質。
二、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的優化策略
1.導入創設要合理
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需要借助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情境與生活相結合,讓情境服務于教學內容,讓教學內容融合于生活情境。
例如,在教學“分一分”時,教師可以適當變成這樣的導人情境:小視頻播放學校附近小超市的貨架,在擺放有序中發現放錯位置的幾種貨物。學生自然引發思考:這幾種貨物應該放在哪個貨架上,這樣的導人情境,變雜亂為有序,課堂氣氛活而不亂,“分類”的主題一目了然,學生能很快切入到新課的學習中。
2.例題創設要科學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很多生活素材,但是有一部分素材并不貼近農村學生。這就要求教師要吃透教材,立足學生思維的出發點,重新篩選生活素材,進行“數學化”的加工,使生活化素材更加貼近教學內容。
例如,在教學“可能性”時,教師仍然在新課環節引入“轉盤抽獎”游戲,通過指針旋轉到不同區域,體會“可能”。接著,改變轉盤,變成統一的區域。在條件的變化中,體會“一定”與“不可能”。經過改變的情境,能科學地反映本節課“可能性”的全部教學內涵,學生更能體會數學的生活價值。
3.練習創設要豐富
課堂的鞏固練習既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又可以幫助學生自我檢測,及時反饋給教師,以便教師適時調整教學,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小學數學課堂的鞏固練習也可以在生活情境中體現,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重、難點,以階梯式的方式呈現。
例如,在教學“分一分”時,教師用超市場景貫穿整節課。在鞏固練習時,教師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首先,文具區,將書本、文具歸類,再次體會分一分的必要性;其次,積木區,學生自由分一分,可以按照形狀、顏色分,還可以按照每袋里積木的塊數分,體會不同的分類標準,分類的結果是不同的;最后,教師設計類似于找規律擺商品的題目,深化思維。在這三個層次的練習中,從單一的標準分一分到多標準的分一分,再到找規律、擺商品,層層推進練習,使練習的深度更豐富。
總之,生活化的數學課堂要密切聯系教學內容,體現教學內涵,扎實數學思維,科學、合理地導入新課,豐富練習內容,使生活化的課堂更合情,讓數學化的課堂更合適。
參考文獻:
[1]黃淑曉.且行且試,讓“錯誤”生花:基于低年級小學數學課堂案例分析[J].數學教學通訊,20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