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晨
摘要:以城市中低收入者的權益為本的社會保障性住房的研究是一項利國利民的研究。為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而進行的保障性住房規劃設計,應突出以人為本、人本關懷,以政府為主導,塑造地方特色為輔,制定出適合本國國情的保障性住房規劃與建設機制。本文主要針對我國國情淺析探究,共同促進我國保障房的規劃設計與實施。
關鍵詞:保障性住房;基本國情;規劃設計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大量人口涌往城市,城市提質擴容日新月異,城市住房必須加大建設才能滿足人口的需要。我國當前城市住宅建設速度也加快了建設的步伐,其質量和數量不斷激增。但是面對眾多的人口數量,保障性小戶型住房成為當代城市人口的重點需求。
一、 保障性住房規劃設計的現狀
我國實行保障性住房體系開始于95年的安居工程的提出,直到目前為止,我國形成了廉租房、公共租房以及經濟適用房等較為全面的保障房體系。從98年以來我國政府就通過撥款和政策扶持的形式加大對我國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的建設,根據家庭收入水平的不同采取與其相適應的住房模式。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及人口的快速增長,我國還面臨著嚴重的住房壓力,特別是先進收入水平不高和房價的不斷增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住房問題。我國在保障性住房的運行體系中還不夠完善,這些對我國保障性住房的規劃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二、 我國保障性住房規劃的基本特點
我國的保障房規劃設計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 規劃實施力度較大。保障性住房規劃具有較強的權威性,通過層層分解目標并將其納入政府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有效地推動了規劃實施,各地均建立了實施監督機制,保證了年度計劃目標的完成。
2、 規劃編制范圍較廣。省、市、縣三級政府普遍編制保障性住房規劃。多數省區并沒有獨立編制保障性住房規劃,而是將保障性住房規劃與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十二五”規劃或住房建設規劃結合起來,各城市和一些縣市則主要編制保障性住房建設規劃。
3、 規劃內容框架比較完整。雖然保障性住房規劃設計的種類比較多樣,但各地保障性住房規劃基本都包括以下內容:總體思路、趨勢預測、發展目標、建設模式、發展總結、空間布局、保障措施,并且配以任務表、項目庫、布局圖等。
三、 保障性住房規劃設計原則
1、 建設原則。保障性住房服務對象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解決弱勢群體的居住問題是社會和諧進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并非可有可無的施舍。因此,保障性住房的規劃建設應充分考慮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實際情況,讓困難家庭有能力承擔、有尊嚴生活,共享城市公用設施、共享公共教育資源、共享城市經濟發展成果。
2、 選址原則。為實現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有能力承擔、有尊嚴生活的目標,保障性住房的規劃選址應考慮服務對象生活成本不能太高,原則上應在城市成熟開發區域安排,不宜安排在偏僻的城市外圍非成熟地區。
3、 建設模式。建議保障性住房采用"小集中,大分散"的建設模式。集中建設與分散建設各有優缺點,保障性住房建設主要應該考慮兩個關鍵點:一是便于政府提供管理和公共服務;二是照顧住戶的心理需求,避免產生自卑心理。采用“小集中,大分散”的建設模式,就是在配套成熟的"大分散"的大型居住區中按照10%~20%的比例"小集中"地建設保障性住房,控制保障性住房的合理規模,這樣既能便于政府集中提供公共服務與管理,又能避免形成大規模的“貧民窟”,不在社會上形成明顯的貧富層次,避免對中低收入家庭尤其是青少年造成心理壓力和貧富割裂感,同時使小集中的中低收入家庭能分享大型社區較好的環境和配套設施,方便其就近工作、就醫、入學、購物等,降低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成本,提高其居住質量。
四、 保障性住房設計與規劃建議
1、 居住功能空間設計適宜的尺度。保障性住房首先要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但是不應以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為目標,其只是保障房的一個基本設計理念。在滿足保障性住房基本需求的基礎上,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將空間條件作為住房設計的依據,將房屋的功能空間更好的利用。只有利用好保障性住房的功能空間,才能推動保障性住房的快速發展,健康發展。比如一般保障性住房的房屋面積為55平米左右到90平米左右,為中小型住宅戶型,在有限的建筑面積范圍內,需要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因此合理安排空間便成為設計的重點。結合家具擺放情況、家庭設施、使用者的習慣和活動區域,計劃衛生間與廚房面積,這樣可以照顧需要人數較多家庭居住的需要。中小型戶型應當做到精致、緊湊和舒適為一體,多種戶型和多種面積指標相結合,高層建筑與多層建筑相結合,點式住宅和板式住宅相結合,同時控制公攤面積,加大使用面積,有電梯的住宅盡量使公共走道與消防電梯前室合二為一,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公攤和交通走道的面積,達到充分節約地效果。
2、 提高面積利用率和空間使用率。我國的保障性住房大多為中小型戶型,因此在進行各個功能區域設計的時候要堅持精益求精、面積適度。室內設計盡量采用流線型設計,這樣可以給人以通透的感覺,交通面積做到有效利用,突破傳統的空間單獨使用功能的模式,這樣可以有效保障房屋使用面積的合理利用。比如在進行房間劃分的時候,如果設計為二居室臥室使用面積會加大,但是設計成三居室,則可以滿足一個家庭更多人員的需求,在現代社會有的家庭可能是祖孫三代同居而住,這樣設計成三居室,則可以解決人員多房間不夠用的難題,更加可以使保障性住房發揮其功用。
3、 加強對環境的設計。現在人們對于居住地要求不再只是滿足于有地方吃飯,有地方睡覺,而是增加了更多對居住環境的要求,居住便利性的需求。比如對于燃氣站、垃圾收集、水泵房均已考慮,配電房的布置,對于繳費方便性的設計,對于商業區的需求及社區活動服務中心等等,都應當納入保障性住房的設計中。
五、結語
保障性住房的規劃設計以及具體的實施應用中,要根據各地區的具體狀況合理的進行調整,對于那些經濟水平不好的群眾要保證其具有同等的住房權利。保障性住房建設在我國還處在快速發展階段,因此保障性住房體系的供需關系必須作為我國的一項長期問題來進行分析研究,制定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保障設計路線,從而推動我國保障住房體系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 金怡,蔣輝,胡捷,項玲娜.綠色技術在保障性住房中的應用[J].科技通報,2015,05.
[2] 曹煜玲,李想.我國公租房制度設計核心問題研究[J].建筑經濟,2015,05.
[3] 鄭艷玲.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發展研究,2015,05.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住房保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