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嵐嵐
摘要:體驗式教學是應新課改要求而生的全新的教學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將學生的積極性激發,讓學生的觀察能力、創新能力、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本文從三個方面分析了體驗式教學法在高中數學課堂中的應用。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體驗式教學法
高中階段的數學抽象、學術化,比初中階段的知識更有深度,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僅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快速理解知識,也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體驗式教學非常重要。體驗式教學既可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動力自主學習。
一、創設課堂情境,將學生的直覺情感體驗引發
體驗式教學的中心是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體驗,也就是說,教學效果如何與學生的態度、興趣有關。不過,在進行體驗式教學前,教師要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還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理想中的教學效果。在目前的教學方法中,情境創設法可以達到這些要求,所以教師要將體驗式教學與情境創設法結合起來。
課堂伊始,教師可以創設相關情境,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將學生的直覺情感體驗引發,讓學生有學習的動力,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并通過學習體驗汲取知識。例如在教學“等比數列”的時候,教師可以將“龜兔賽跑”帶入課堂,創設相關的問題情境:“烏龜與兔子比賽跑步,兔子一不小心睡著了,醒來的時候發現烏龜在它前方1公里處,兔子速度是烏龜的10倍,當兔子到達它醒時烏龜所處的位置的時候,烏龜又爬行了1/10公里,兔子追到1/10公里處的時候,烏龜又爬行了1/100公里……按照這樣的速度,兔子能不能追上烏龜呢?什么時候能追上烏龜呢?”這個問題從學生所熟悉的寓言故事入手,很容易就能將學生的興趣激發,而且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體驗了知識,理解了知識,還發現了數學的樂趣。
二、通過交流合作,讓學生深刻體驗知識、感受知識
受原生家庭和生活經驗的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考的入手點存在一定的差異,有效的交流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可以讓學生取長補短,學會多角度全方面思考。由此可見,交流在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教學的基本組成部分。
在教學過程中,與教師交流也好,與其他學生交流也好,都可以有所得。這種收獲可能是知識經驗的共享,也可能是情感體驗的交流。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交流、合作,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比如在教學“數列”的時候,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出關于數列的解題思路,這些知識對于學生來講是全新的,教師若是直接進行講解,學生無法深入理解知識。所以,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行思考,然后以小組或同桌的方式進行交流合作,聯系所學將自己想到的解題方法進行闡述。交流合作可以讓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體驗深刻理解知識。經過探討交流后,學生還可以整合不同的解題方法,在遇到題目的時候多角度思考,培養創新思維。
三、利用實踐,讓學生找到知識與生活的聯系
知識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教師若是只講述教材上的內容,學生只會覺得抽象難懂,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教師可以結合生活進行教學,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直觀化。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聯系生活,通過實踐讓學生體驗知識,深入理解知識。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降低學習難度,可以幫助學生找到生活與知識之間的聯系,可以提升學生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例如在教學“排列組合”和“概率”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成幾個實力相當的小組,然后讓學生進行一次課外調查,調查內容就是“福利彩票”。通過收集相關數據,學生聯系教學內容可以將中獎概率算出來。這樣的教學方式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深刻地感知、體驗了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數學素養和實踐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高中是學生人生中重要的階段,數學教學效果對學生的成長和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還要將學生的學習體驗重視起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情感體驗,構建起完善的知識體系,為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蔣秀金. 體驗式教學法在高中數學課堂中的實施策略[J]. 考試周刊,2015(29):69.
[2]嚴勝. 體驗式教學法在高中數學課堂的應用研究[J]. 考試周刊,2013(76):71.
(作者單位:江西省崇義職業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