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棱釗
摘 要:最近幾年,我國社會經濟有了飛速的發展進步,人們對建筑工程的各方面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便使建筑工程的施工難度不斷增加。筆者深入的探究了建筑工程施工的各種技術,并指出了其中的問題和解決對策,希望能更好的促進建筑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層建筑;施工技術;施工要點
深入分析高層建筑的實際施工可以發現,高層建筑的建設難度是很大的,因為高層建筑的整體結構更加復雜,平面以及立面的形式也更加多樣,并且施工現場的面積又不夠開闊,且現今人們不僅對建筑工程的整體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還要求建筑工程的外表更加美觀,上述這一系列問題的存在使高層建筑工程的施工難度不斷增加,所以建筑施工企業一定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施工水平,這樣才能很好的保證建筑工程的整體質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立足之地。除此之外,建筑企業的設計工作者和施工者還必須根據實際的施工狀況以及使用者對于工程的要求,確定最高效可行施工方案,并積極的引入先進的技術、工藝,還要嚴格的進行施工現場的管理工作。
1 高層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的特點
1.1 工程量大
在高層建筑施工過程中,其建筑物規模都較為巨大,因此,建筑工人的工程量便會增多,工程承包方便需要聘用更多的施工人員、引進更多的施工機械。高層建筑物不僅工程量大,而且施工過程中存在較大的難度,在整體的施工過程中,建筑施工的過程中施工人員需不斷進行一定的整合與創新,一方面對建筑物進行施工,另一方面涉及工程施工的具體流程進行優化。在此種情況下,高層建筑工程的施工難度便會逐漸增大,全體施工人員面臨巨大的挑戰。在此基礎上,便使工程承包方與施工人員承受巨大的壓力,對施工人員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1]。
在施工人員對住宅、辦公、商業區進行建筑施工的過程中,在不同時期,施工完成的工程量都是不同的,在此圖表中,6月中旬,施工人員對商業區完成的工程量最大。建筑工程的施工量巨大,在不同季節,對施工人員面臨著不同的挑戰,其完成的工程量具有差異化的趨勢。
1.2 埋置深度大
對于高層建筑而言,其需具有一定程度的穩固性,使其避免出現坍塌的危險。在風力大的區域進行施工的過程中,施工人員更需注重建筑樓層的穩定性,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不會受到侵害。為使高層建筑的穩定性得到相應程度的保障,施工人員便需對建筑物的埋置深度進行合理的把控,在埋置的過程中,施工人員的地基深度需不小于建筑物整體高度的1/12,建筑樓層的樁基需不小于建筑樓層整體高度的1/15,此外,在建筑的過程中,施工人員需至少修建一個地下室,當發生安全問題的時候,現場施工人員能夠進行逃生,使危險系數降低。
1.3 施工過程長
在高層建筑工程的施工過程中,其工程量巨大,因此便需花費較大的時間進行工程施工,工程周期較短的需要幾個月,工程周期較長的則需要幾年。施工承包方為了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其需將工程施工周期進行相應的縮短,在此基礎上,施工承包方需要對工程的安全性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在此種前提下,再將工程進行相應的優化。為了使工程施工周期得到相應程度的縮短,工程承包方需對施工過程的整體流程進行相應的把控,對于交叉施工的環節,施工承包方更需進行合理的調控,使施工周期得到一定程度的縮短[2]。
2 高層建筑工程施工技術分析
2.1 結構轉層施工技術
在高層建筑工程施工的過程中,施工人員需對建筑頂端軸線位置進行相應的調控,對上部頂端軸線位置的要求較小,而對于下部建筑物軸線的位置要求較高,施工人員需進行較大的調整。此種要求與施工人員建筑過程中的技術要領是一種相反的狀態,在此種情況下,便使建筑工程施工技術與實際應用過程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所以需運用特殊的工法進行房屋建筑工程的修建,在建筑施工的過程中,建筑人員需對樓層設置相應的轉換層,在此種結構模式中,當發生地震的時候,樓層的抗震性便能得到相應程度的增強。此外,在建筑的過程中,建筑人員需對樓層的結構轉換層的高度進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在合適的高度基礎上,樓層的安全性才能得到相應程度的保障,進而人民的生命健康免受威脅[3]。
2.2 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
在施工的過程中,施工人員需使用混凝土進行工程的建設,因此,施工人員需對混凝土質量進行嚴格的把控,在混凝土質量檢驗的過程中,需遵照相應的標準,其是否具有較大的抗壓性能,是否適應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的要求。在工程開展前,相應人員應對水泥標號開展相應程度的審查,在審查的基礎上,避免出現較多的錯誤。此外,水泥與水需對水灰比進行合理的調控,在施工人員運用合理調控比例的情況下,才能確保工程施工的合理開展,工程混凝土施工技術得到相應程度的保障,在運用恰當比例配合的過程中,混凝土施工技術將得到更大程度的發展,從而確保工程的精細化施工。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需根據不同樓層的建筑面積進行不同的混凝土調配比例,從而使工程施工技術得到更大的發展。對于商場等特大建筑層,便需要施工人員進行較多的水凝土調配,在精準計劃調配的基礎上,保障高層建筑工程順利施工。
2.3 后澆帶施工技術
在高層建筑的主樓與裙房間具有相應的后澆帶,在實際生活中,當施工人員進行工程建筑施工的時候,會將主樓與裙房之間進行相應程度的連接,在連接的過程中,施工人員會使主樓處于中央的位置,裙房圍繞主樓進行相應程度的環繞,在連接的過程中,主樓與裙房應進行一定程度的分開。在運用變形縫的基礎上,會使高層建筑的整體布局發生相應程度的改動,為了使此種問題得到相應程度的緩解,施工人員便需運用后澆帶施工技術,在運用此技術的過程中,便能使高層建筑處于穩固的狀態中,使其不會出現相應程度的沉降危險,工程施工進度得到相應程度的保障。后澆帶技術是一種新穎的技術,其能適應高層建筑工程不斷發展的步伐。
2.4 懸挑外架施工技術
在腳手架搭建的過程中,在建筑物外側立面全高度和長度范圍內,隨橫向水平桿、縱向水平桿、立桿同步按搭接連接方式連續搭接與地面成45~60°之間范圍內的夾角,此外,對于長度為1m 的接桿應運用5 根立桿的剪刀撐進行一定程度的固定,而對于剪刀撐的固定則應運用3 個旋轉的組件,在不斷搭建的過程中,旋轉部位與搭建桿之間應保持一定程度的距離,距離以0.1m 為最佳范圍,才能保證外架的穩定性。在高層建筑施工的過程中,當外架處于一種穩定的狀態中,才能確保高層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性。根據施工成本管理,低于10m 不是最佳搭設高度,按照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規范的要求,懸挑腳手架的搭設高度不得超過20m,20.1m 為最佳搭設高度。在腳手架搭設的過程中,其腳手架的立桿接頭處應采用對接扣件,在交錯布置的過程中,相鄰的立桿接頭應處于不同跨內,且錯開的距離應至少500mm,且接頭與主中心節點處應小于1/3。
在規范中以雙軸對稱截面鋼梁做懸挑梁結構,其高度至少應為160mm,且每個懸挑梁外應設置鋼絲與上一層建筑物進行拉結,從而使其不參與受力計算。
3 結論
總而言之,在高層建筑施工的過程中,施工承包方為使其建筑物的安全性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其需要求施工人員對施工技術手段進行相應的調整。在不斷調整的過程中,施工技術便能得到更大的發展,從而使高層建筑的施工質量得到相應程度的保障,人民處于安全的居住環境中,社會經濟效益得到增長。
參考文獻
[1]蘇英.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幾個問題[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16) .
[2]魏艷.高層建筑水施問題研究[J].科技資訊,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