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芳 楊風利
從事過教育的朋友都知道,教育詞典中,諸多“學困生”“后進生”等概念是有所區別的。學困生是指學習過程中在某一方面學習起來困難,后進生是指學習等各方面都比較差的學生。前者一般指弱智、多動、有焦慮癥的學生,后者一般指學習主動性差、學習態度惡劣的學生。“后進生”形成的根源復雜,決不是輕易就能根除的,他們在班上雖然人數不多,卻是班上的消極因素,若沒有做好轉化工作,就會影響整個班級的班風。所以,能不能做好后進生的工作,不僅關系到一個學生的前途,還關系到一個家庭的幸福、一個班級的榮辱和社會的風氣。因此,本文探討的學困生,包含后進生。
要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就必須掌握他們的表現特點,尋找他們的形成原因,找準問題,對癥下藥,熱情耐心,既要看到學困生所存在的缺點,又要善于利用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作為轉化的契機,同時考慮每個學困生自身特殊特點,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措施,定會使學困生變先進。
—、學困生的特點及表現
1.學困生特點。他們具有敢作敢為的大膽性,屢教屢犯的頑固性,反復幫教的抗藥性,我行我素的逆反性。他們雖然年齡不大,卻往往具有一套防范教育、自我保護、推卸責任和躲避現實與處罰的方法。他們做了違紀的事,對待老師的批評教育往往是“三步曲”:當東窗事發,找他談話時先是矢口否認,裝糊涂不知;當點破偽裝過不去時,則對老師察言觀色,以靜制動,顧左右而言他;當證據確鑿真相大白時,則避重就輕,推卸責任,并且對同伙講哥們義氣,不“出賣”,三緘其口。
2.學困生的表現
(1)心理方面的表現。①學習方面的問題:如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智力水平低下或智力難于適應學習要求;學習動機缺乏,厭學、棄學、逃學等。②情緒、性格方面的問題:易激怒、自負、偏執、攻擊、多疑。
(2)品德方面的表現。①行為不文明、不禮貌、調皮搗蛋;惡作劇、起哄、無理取鬧;欺侮同學、不尊重家長和老師。②不守紀律,屢犯常規,常無故曠課,不做作業,考試作弊。③愛吵嘴、罵人、打人,經常斗毆鬧事。④厭惡家庭和學校的非社會行為,如離家出走、逃學、夜不歸家等。⑤嗜煙酗酒、小偷小摸、調戲異性、成群結伙等。
二、學困生的成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1)家庭結構的不良影響。目前農村留守兒童人數達到60%,這些學生心理問題較多,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單親家庭的劇增。離婚對不幸夫妻是一種解脫,但對孩子無論如何都是一種傷害,特別是有的夫婦鬧離婚或互相惡語相罵,大打出手,鬧得雞犬不寧;或將孩子當作皮球踢來踢去,使孩子覺得自己成了“多余人”,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從而想在外面尋求“刺激”和“關懷”,這樣無疑就會輕易將孩子推向學困生的行列。
(2)家庭教育的影響。我國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增多。由于孩子少,家長自然對小孩百般遷就,并且由于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在物質方面盡量滿足小孩要求,而在學習及成就行為方面卻百般苛求,使學生經受種種壓力,面臨重重挫折。第二種情況是農村地區父母長期在外做生意或打工,小孩的學習生活由爺爺奶奶或親朋代替,造成隔代或隔手撫養,監護不力。第三種情況是單親家庭成為學困生的多。單親家庭家庭的經濟來源不穩定,不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往往是在交了這費沒那費的窘境中勉強繼續學習,因而逃學、打架斗毆的多。
2.學校方面的原因
(1)學校教育不當的問題。有的教師不關心、不尊重、不了解學生,教育存在命令式、強制性,簡單粗暴,動不動訓斥責罵,甚至變相體罰;有的教師對學生要求過高、過急、過嚴,忽視學生的年齡特征,或者對學生降低要求,放任自流;有的教師忽視學生的心理需要,把成人的心理需要解釋為學生的心理需要;有的教師性格不好,急躁粗暴,學生的一些問題正是因為教師的脾氣激發而形成的。
(2)教師處理學生問題行為的過失。有的教師無鑒別地接受外界所傳的關于學生行為的信息,便隨便下結論,把學生打入另冊;有的教師發現學生的一次過失行為便作普遍推論,而不分析其背景和起因,對學生橫加指責;有的教師以情緒代替理智處理事件或投入自己的情緒問題,教師心境不愉快,便從學生方面找原因。
3.社會的不良影響
現在,網吧眾多,許多網吧沒有辦證。尤其是一些黑網吧,大多秘密分布在學校附近。因此學生和老師以及家長們就經常展開“拉鋸戰”,老師每天要到附近去巡查。頗費周折的把玩得天昏地暗的學生拉回教室,可是一不留神,他們又跑回網吧去了。網吧由于監管不力,經常提供帶有賭博性質的“麻將”等游戲軟件,或提供黃色小說和色情游戲,學生沉迷于此,定會無心向學,成為令人頭痛的學困生。智能手機的普及和廉價,拓寬了學生玩游戲的途徑,家長和老師更是防不勝防。
三、轉化對策
1.調查了解,弄清后進原因,有針對性做好轉化工作
應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身體情況,了解學生的需要、動機、興趣、能力、氣質及性格,還要了解學生的過去經歷、家庭情況及社交圈子。可以綜合運用觀察、談心、調查研究、家訪等多種方法了解學生。
(1)如因缺乏父愛或母愛造成的,可以用班集體的溫暖去彌補其父愛或母愛的缺陷。經常組織班級學生幫助其解決困難,使他充分享受到班集體的溫暖。
(2)如因家庭教育不當造成的,就要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適當教給其父母正確的家教方法,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的培訓。
(3)如因基礎差造成厭學甚至無心向學的就要有針對性有重點地加強學習輔導,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的學習信心。
2.尊重、關心學困生,找尋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我國古代有一條教子方法:“數子過,不如獎子一長”。學困生也有人格,也有尊嚴,過多指責容易傷害其自尊心。要在班級中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氣氛,使學困生不受歧視,不被遺忘,不受冷落,在此基礎上盡量找尋學困生的閃光點,一個人再怎么壞都不可能壞到一無是處,學困生紀律觀念差,學習不行,但他們往往可能是體育尖子或是文藝骨干,那么作為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分利用這一閃光點來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2018年七年級(2)班有一個叫D的學生,因酷愛打乒乓球,且不分時間、地點、場合,所以經常遲到、曠缺課等,上課要么打瞌睡,要么打擾別人,學習成績差,操場上常因爭球案而大打出手,還不時干些敲詐勒索的事,班主任徒呼奈何,對其已失去耐心。聞聽此情況,我主動承擔轉化這名學困生的任務。了解到他打乒乓球有一定技術這一優點,于是我就充分利用這一閃光點,讓他在班內組織乒乓小組,及時幫助他解決訓練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并請體育教師給他講解訓練規程、比賽規則等,教他如何尊重對方、尊重裁判、遵守比賽規則,這樣使他無形中受到了一次次尊重別人的教育。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邀請全校的乒乓球高手打友誼賽,我與其班主任組織其本班學生做啦啦隊,為他加油,為他喝彩,結果打遍全校無對手。我在不同場合多次表揚了他,使他看到了自己的長處。他也從別人的喝彩聲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感受到了別人對自己的尊重,感到老師還是挺關心他、尊重他的,從此他變了,成了一個人見人夸的好學生。由此啟示我們,要做好學困生工作一定要尊重、關心他們,盡量找尋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3.轉變觀念,克服畏難情緒
學困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學困生的轉化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們一定要轉變觀念,克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歧視、急躁、敷衍、無奈、遷就、懼怕心理,允許學困生行為出現反復。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轉化學困生是一項長期、艱苦、復雜而又細致的工作,急功近利,只會欲速不達,適得其反。
4.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
學困生學習興趣不濃,但往往可能是課堂上的活躍分子。讓學困生把多余時間和精力都花在活動中,使他從一個大閑人變成一個大忙人,沒有胡思亂想的時間和違反紀律的機會,這是教育和轉化學困生的有效途徑。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使學生不再視學習為畏途。
5.狠抓學困生初始階段文化知識的學習
學困生都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其中基礎差可能是原因之一。這就啟示我們,一定要認真抓好學困生初始階段的學習,千方百計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加強個別輔導,加強學習方法的點撥,盡量避免出現因基礎差而厭學進而無心向學的現象。
6.用愛心感化學困生
馬卡連柯指出:“教師的心應該充滿對每一個他要與之打交道的具體的孩子的愛,盡管這個孩子的品質己非常敗壞,盡管他可能會給教師帶來許多不愉快的事情。”愛心是教育和轉化學困生的前提,教師要將愛心滲透到與學困生談話的全過程中。只有愛之深,才會痛之切,責之重。只有真正做到了愛學困生,才不會歧視或粗暴對待學困生,就會給學困生以尊重、信任、關心和愛護,就能感染、教育和幫助學困生。2019年3月,我接手的某班有一個叫N的學生,家里比較貧困,班里有部分學生歧視他,原來的班主任也不很關心他,使他很自卑,變得自暴自棄,經常擾亂課堂秩序。我了解情況后,教育班里的學生不能歧視他,還經常組織學生到他家里幫助他解決實際困難,我也經常找他談心,用愛心去溫暖他、感化他,使他感受到了老師的愛心,從此他振作起來了,不再擾亂課堂秩序,變得特別愛學習。
綜上所述,學困生轉化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齊抓共管、各司其職。如果將責任推給學校,將使學困生轉化工作大打折扣。我們要充分認識學困生的危害性及學困生轉化的重要性。同時要轉變觀念,將工作重點放在“預防”上,堵住源頭才能有效遏制學困生的形成,否則就會像消防隊員一樣,到處撲火,疲于奔命,卻不能有效遏制火災事故的上升。
(說明:本文為河南省滑縣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綜合性課題《農村學校學困生轉化方法與案例研究》的中期階段成果,由張慧芳、楊風利執筆。課題編號[2018] HL2522125,張慧芳為主持人,成員有張慧芳、逯衛紅、張紅玲、楊風利、劉偉麗、黃運娜等。)
參考文獻
[1]《班級管理學》,江月孫、王新如主編,新世紀出版社
[2]《談談提高后進生素質的對策》,作者:關孔文,選自《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論壇》,廣東經濟出版社
[3]《談談班主任幫教后進生的策略與方法》《中小學德育》,作者:王昶
[4]《未成年人的成長空間在哪里》《中國青年報》,作者:吳湘韓、向波
[5]《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作者: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