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文玲
摘 要:學齡前兒童喜歡跳、鉆、爬、調、滾的動作,這些幅度大、過于喧鬧的體育游戲會使孩子變得浮躁,更不利于注意力的持久。如何讓熱鬧,不好控制的的戶外體育游戲安靜的進行,讓孩子們在感興趣的活動中磨練自己的耐力,使孩子變得專注認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果設計一款游戲,可以使活動中孩子的動作反應速度、手腿肌肉的力量及對身體的控制能力都能得到鍛煉,又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競爭、合作、創新意識,那真是一舉多得。為此,我專門根據我班孩子設計了《跳竹竿》的戶外體育游戲。
關鍵詞:注意力;專注;本土游戲;節奏;協調控制能力;規則意識
一、活動描述
(一)前期準備
利用前期已有經驗,讓孩子們掌握好(X X XX X)的簡單節奏,并配合大聲誦讀(開 合 開開 合)然后教師準備8根直徑10厘米,長度200厘米的竹竿,分別在竹竿的兩頭固定好同樣大的旺仔易拉罐,便于孩子么們握竹竿。
(二)開始游戲
將幼兒分為4小組,把8根竹子兩兩結合放在地上(竹竿兩頭各一名幼兒),要求幼兒在敲節奏時不要碰到另一組幼兒的竹竿。教師利用節奏激發了幼兒的興趣,為下面的游戲活動做了很好的鋪墊。
(三)嘗試游戲
(帶領幼兒進入場地)把幼兒分成小組每人嘗試一遍后,和幼兒討論怎樣配合竹竿跳的方法是科學的;為什么有的孩子配合節奏能順利跳過去,而有的孩子腳會被揮動的竹竿夾住而無法跳過去(集中注意力才能通過);有的孩子很小心為什么還是不行(還要控制好節奏,節奏和竹竿配合才能順利跳過去)。
濤濤小朋友是這批孩子中身體壯壯的小朋友,在游戲時,只見她一邊跳一邊在小聲的讀(X X XX X 開 合 開開 合),整個過程有條不紊、一氣呵成,很順利跳過去,小家伙圓圓的笑臉寫滿自信。老師一直認為身體壯壯的她完成游戲有一定難度,沒想到這孩子頭腦靈活、反應機敏,身體的協調能力、控制能力也不差,順利完成游戲。而玲玲是個小巧的女孩,平時舞蹈跳的不錯,身體協調能力、控制能力都很好,老師覺得她玩起這個游戲應該得心應手,可快要出來時她的右腳就被揮動的竹竿“夾住了”,重試幾次仍然一樣,這應該是注意力不夠專注的問題。所幸的是她并沒有懊惱,吐了吐舌頭調皮的笑了,一個豁達的女孩!
(四)提高游戲難度
在相同規則的基礎上提高速度。孩子們掌握技巧后,速度逐漸加快。但當兩組比賽時,為求速度有的孩子開始犯規。柳媛媛是個心思慎密的小女孩兒,幾次跳后速度越來越快,一看旁邊加油的小朋友們腳被竹竿夾住了,罰下場的時候認真的看著同伴的動作,若有所思,應該是在反思自己的失誤吧!有了再次上場的機會后,這個女孩一臉認真,每次都是從容的跳過,最后純真的眼神中流露出了勝利的喜悅。老師沒想到她小小的年紀也懂得了總結、反思、堅持、超越……我想這應該是游戲的意外收獲吧!
(五)增加游戲色彩
加入古詩、兒歌和歌謠,孩子們還想到從不同方向、同時兩個以上的小朋友一起跳和竹竿交叉跳來增加難度。游戲進行到兩個多月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熟練快速的跳過去。但是因為孩子們的速度越來越快,加之季節的原因孩子們又穿上了棉衣,動作還是看起來敏捷但感覺卻遲鈍了,特別是揮動竹竿敲節奏的小朋友,天氣變冷,手也不靈活了,一不小心竹竿就掉了。所以爭議就來了:到底是誰沒有集中注意力?為了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老師想到了在每次活動前,全體師生一起為運動場跑三圈兒,在跑的同時要想辦法讓自己的“手”也跟著暖和起來,孩子們對這個方法也很滿意。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孩子們掌握了這個方法之后又不甘滿足與現狀,他們自發的按照歌謠來跳竹竿。所有的孩子都覺得這是個不錯的玩法。在游戲的同時又激發了孩子們的創造力,這又是一個意外地收獲。
(六)抓住教育契機
給孩子配上朗朗上口的歌謠,再次激發孩子游戲的興趣,經過一學期的練習,孩子們能夠一邊朗誦十個一邊念兒歌跳起來,例如:(小兔|住在|小木|屋| 他的|鄰居|叫|小豬| 小兔|晚上|睡不|著| 都怪|小豬|打呼|嚕| 小豬|去了|姥姥|家| 小兔|夜里|急得|哭| 你問|小兔|為啥|哭| 他想|小豬|打呼|嚕|)當然還可以更換其他有節奏的兒歌、古詩等等。看到孩子們玩得樂此不疲,雖然興高采烈,但依然專心致志,井然有序,我煥然大悟:誰說我們的孩子不夠專注?
二、活動反思
(一)游戲是一面鏡子,釋放孩子天性
孩子是有個體差異的,組織游戲活動,教師應清醒地認識到:孩子基本動作的發展不可能在同一水平線上。教師應尊重兒童之間的差異,并充分觀察了解幼兒動作水平發展現狀,做到心中有數,使每個幼兒都有主動獲得成功的機會。
在游戲中,給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天天小朋友。這是一個家教甚嚴的孩子,個性活潑要強從不服輸。他很少犯規,可難免失誤,當小伙伴指出他的錯誤時總要狡辯,針對這種情況老師教導他:輸贏不重要,你怎么做的才重要,你那么聰明下次一定會成功,要舍得放棄一次。后來這個要強男孩的家長反饋說孩子沒那么拗了。好的教育是無痕的,孩子在游戲中受益會擴散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二)選擇游戲材料注重實用性
材料需要豐富但不是要越多越好,精美、嶄新的材料確實讓人賞心悅目,吸引眼球,但是這樣投入過大不說,幼兒也只是拿著看看,既擔心會弄壞,會因為玩具太過完美而小心翼翼,放不開手腳。沒有了探索的欲望和需求,也就沒有了探索的必要,久而久之對游戲就失去了興趣。所以即使是豐富精美的材料,如果不能給孩子提供想象與創造的操作平臺,也就失去了材料投放的價值和意義。而案例中對于農村孩子熟悉的竹子經過簡單造型后變成孩子最愛的道具,一物多用的啟迪自然根植在孩子的心里,激發孩子想象力。
(三)游戲過程中教師要成為引導者
《綱要》中指出“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導者”。隨時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做好觀察記錄以便及時以適當的方式調整、應答,是老師在活動中的重要任務。因此在戶外游戲活動中,應盡可能把期望幼兒學習的內容轉化為幼兒自身的興趣和需要,充分調動每個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所以教師在此過程中,應扮演幼兒的游戲者、支持者、合作者、分享者、記錄者,做到平等、關懷和寬容。本次游戲進行的許多環節,都是孩子們自己要求的,教師只是引導者,游戲后期的規則制定、難度提高全部由孩子們自己研討、自己做主。
本土游戲對幼兒是一種“快樂的教育”,特別是在農村幼兒園,資源豐富,是促進幼兒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孩子們健康成長的良好伴侶。不僅豐富了幼兒的游戲生活,更重要的是幼兒在這些本土游戲自由、輕松的玩耍過程中,促進了能力和個性的發展。愿我們的本土游戲之花越開越美,愿我們的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