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即經過、經歷。“史”是指自然或社會以往的發展過程。人們對于音樂史的定義是研究與音樂史著述有關的問題以及研究音樂論著中所顯現音樂在過去的變化形態,諸如音樂內容與形式的演變、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它屬于整個人類文化史學研究領域的一個分支,是與文學、美術、舞蹈等史學研究并列的一門學科。音樂史學的研究包含在音樂學的研究領域。不僅要去探尋人類過去發生的各種各樣的音樂現象,還要研究這些音樂的發生和其發展的規律。它從歷史的觀點出發研究音樂及與它相關聯的現象的學科。是音樂學最主要的、中心性的領域。中西方在史學研究上存在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歷史的原因,西方音樂史一般以風格史的研究為主,即以音樂風格的發展、進步作為歷史的主線。而中國音樂史的發展更多強調的是時代與環境,也就是以各個朝代的更替或者說把社會性質做為研究中國音樂的主線。
關鍵詞:音樂史;中國音樂史學;西方音樂史學
一、中國音樂史的研究
中國音樂史學研究,我們從字面意思理解,是關于中國音樂的歷史。它的研究年代從遠古時期算起一直到近現代結束。所以在對它進行研究時,常常涉及以下幾個方面:文獻史料、樂譜和考古資料、古代通史和專史研究。
中國音樂史的研究是按朝代的更替即社會性質來決定的。遠古先秦,到魏晉南北朝,再到隋唐音樂,宋元音樂、明清音樂、近代音樂。雖然將每個時期的音樂按朝代劃分開,音樂的發展卻有著明晰的發展線。
和曲藝一樣,同樣是由古至今發展的還有戲曲等傳統音樂形式。戲曲音樂的早期形式是周代的“代孟衣冠”,隨后發展到漢代時,就產生了百戲等故事表演形式。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了與百戲有直接淵源的歌舞戲,產生了我國最早的悲劇《缽頭》。唐代時產生的參軍戲,發展到北宋的宋雜劇。南宋的南戲出現了劇本,因此戲曲在南宋也就被正式確立形成。元代是雜劇鼎盛時期,是戲曲的第一個高峰。關漢卿等一批杰出的戲劇家的優秀作品使得戲曲藝術得到了重大發展。元末明初,雜劇被由南戲發展而成的傳奇劇取代,產生了弋陽腔、昆山腔、余姚腔、海鹽腔四大聲腔。明清時期的戲曲被稱為戲曲的第二個高峰,在這兩個朝代,戲曲的聲腔也被確立下來。
戲曲與曲藝都是我國經典的藝術文化,他們的產生與發展是和整個社會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的。他們在每個朝代的形式都不一樣,是在不斷變化的。中國音樂的發展是由社會性質貫穿始終的,雖沒有像西方一樣,嚴格按照風格來劃分時期,但每個朝代、時期也有自己的音樂風格,各個朝代之間也存在著許多共性。黃翔鵬老先生就將中國音樂史劃分為三個時期:
1.是以鐘磬為代表的三代樂舞時期(遠古、夏商、西周);
2.是以歌舞大曲為代表的中古伎樂時期(漢、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
3.是以戲劇為代表的近世俗樂時期(宋、元、明、清)。
研究中國音樂史除了那些貫穿整個歷史的藝術形式以外,更多的是記錄各個時代音樂狀況的文獻資料。例如《史記》、“三通”、“九通”、或者是《樂府雜錄》、《夢溪筆談》、《碧雞漫志》等極其珍貴的史料。另外,隨著中國音樂史學在各方面研究的深入,一些交叉性學科逐漸誕生,并發展成為中國音樂史學的研究部分。這些都決定了中國音樂史的研究方向是和西方音樂史走的不同道路。
二、西方音樂史的研究
西方音樂史學的研究開始于對過去時代的自覺回顧。風格的研究是西方音樂史的研究主線,其中某一方面是因為西方音樂史的研究有豐富的樂譜資料和音響資料。這些資料對于研究各個時期的音樂都直接發揮其作用。
西方音樂追溯到古希臘。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但音樂資料極少,古希臘的音樂作品沒有直接流傳,但古希臘音樂的文化精神卻深深地影響著西方音樂的歷史。
中世紀音樂理論家波埃提烏斯等人對中世紀的音樂理論重新進行認識,將音樂劃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三個時期,還包括了音樂在內的某些文明的產生、繁榮和衰落的歷史,這些可以看作是其發展的萌芽階段。中世紀是多種音樂風格并存發展的時期,既有自古希臘以來就存在的單聲部音樂,又形成了新的復音音樂;既有莊重的基督音樂,又有民間存在的世俗音樂。從11世紀下半葉到13世紀進入盛期。文藝復興時期在文藝復興思潮的沖激下,音樂突破了中世紀理論的約束,獲得多方面解放。到了巴洛克時期,音樂風格發展的線條日益明晰,西方音樂也正式以研究風格為主。這一時期的兩大作曲家巴赫、亨德爾的作品就是此時期的最好代表。把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作曲家稱為古典樂派。在浪漫主義時期少有了貝多芬式的英雄理想,他們強烈地渴望追求新的社會理想,闡發新的藝術主旨,表達自我感情色彩。其最顯著的特征是注重個人情感表達。以舒伯特、門德爾松、瓦格納等代表。到了19世紀中葉,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展開,形成了民族樂派。他們的音樂強調民族性,形成了富有活力的嶄新風格。這其中以“強力集團”格里格為代表。闡述至此不難看從中世紀、巴洛克、古典、到浪漫主義或是民族樂派、印象主義。這些時期的劃分都是由音樂風格來決定的。風格是對音樂本體的形式、結構技術性分析,也是對內容及象征意義闡釋。因此這就決定了我們在學習西方音樂作品時,也同樣要先從作曲家的風格著手,在研究其音樂風格時要把注意力放在探索某一時代,某一作曲家在音樂表現手段的規律性和各自的特殊性上。然而中國音樂史的研究方向卻與西方截然不同。
三、總結
音樂史學是一門藝術史學性質的學科。它的探究不同于藝術表演和音樂創作等方面的研究。它研究是一種理性地追求本學科知識和真理的活動,即涉及音樂又涉及歷史,人文性質很強。中國音樂史學研究的歷史上溯至中國音樂的起源,下限至中國古代史的結束。它區別于西方音樂史上的風格研究,以研究文化史料為主,對自己的音樂歷史進行了記錄、研究并且注重對歷史、文獻和樂律的研究。然而西方的音樂史研究更加注重音樂的創作、樂譜等方面的工作。
結語
總之,由于不同的社會環境和國家歷史發展等,中國音樂史學與西方音樂史學的發展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和規律。不論是中方還是西方,他們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研究理論,我們不能因為時代的進步,而忽略他們的存在。相反,更應該將他們放置于一個更高的高度去參考它們研究的成果,并且善于利用這些成果來繼承和發展,因為音樂史的研究史需要不斷的去探索去挖掘的。
參考文獻
[1]俞人豪.音樂史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2]張鸞.中西方音樂史學之比較[J]河北:大眾文藝,2009(20).
[3]王光祈.中國音樂史[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王 玏.淺析中西方音樂史學研究的差異[J].河北:大眾文藝,2011(19).
[5]于潤洋.音樂史論新稿[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6]劉進軍.論中西方音樂史學理論及其訴求[J]北京:中國音樂學.2008(03).
作者簡介:
楊霓,女,漢族,1994--,山東青島,聊城大學,2017級音樂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鋼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