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摘 要:當今社會是法治社會,法制教育在今天的中國已深入人心。在初中語文學教學中對學生滲透法制教育,讓學生從小就有法制觀念,知道用法律保護自己,養(yǎng)成知法懂法的習慣,使他們形成法制意識,從而為其將來出身社會能夠依法辦事奠定基礎(chǔ)。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依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挖掘教材法治因素,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滲透,是我們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法制教育;滲透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黨開展法規(guī)制度宣傳教育會上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高度,強調(diào)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播法律知識,培養(yǎng)法律意識,在全社會形成法律至上,守法光榮的好氛圍。學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陣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法制滲透,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shè)工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滲透法制教育呢?
一、挖掘課文法治因素,對學生進行法制滲透
初中語文教材中,具有法治因素的課文是很多的。比如,《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魯提轄就有故意殺人行為;《背影》“父親穿過鐵道”,就有違犯“道路交通法規(guī)”的問題;《斑羚飛渡》一文,捕殺斑羚的狩獵活動是一種違法行為;再比如,《威尼斯商人》中的“法庭審判”,就閃爍著西方現(xiàn)代文明初期法制的耀眼光輝;我們教師要善于從生活和法律文書中挖掘課程資源,也能有助學生在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盡快地增強自己的法律意識。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時,我們教師要深入挖掘課文法治因素,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
二、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對學生進行法制滲透
在語文學學中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利用多媒體集聲像動漫于一體的特點,讓學生多種感官都受到刺激,從而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有效滲透。例如,在教學《老王》一文時,我用多媒體推出自制的課件鏡頭,并配以畫外音:老王,一個始終對人充滿了善意的老人,在饑寒交迫、無依無靠中凄苦地死去了。他死之前還不忘感恩,用大雞蛋和香油來回報楊絳一家。是個人的不幸和社會的冷漠讓他離開這個世界。那么,如果他生活在今天這個和諧的社會,我們應(yīng)該怎樣幫助他呢?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如果老王生活在今天,我們怎樣幫助他?學生討論之后,我做點評。在我們今天,還是會看到一些失業(yè)人員、孤寡老人像“老王”一樣,不能和其他的人一樣過著幸福生活。剛才同學們也替他們想了許多辦法,但這些辦法也只是少數(shù)有同情心的人去幫助個別需要幫助的人。其實,我們國家,對這樣的弱勢群體有專門的法律規(guī)定來保護他們,保證他們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然后,我再次借助多媒體幻燈片播放《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quán)益保障法》第二十條、第二十三條、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第三十三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第二條、第八條;《失業(yè)保障條例》第十九條。最后明確:假如“老王”生活在我們中間,法律會保護他,社會會幫助他,廣大民眾會關(guān)心他,他的悲劇一定不會重演。這樣,學生在學習課文時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法制教育。
三、組織編演課本劇,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
在有故事情節(jié)的課文的教學中,我有時也組織學生編演課本劇,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還能讓學生輕松地獲得知識。例如,在教學《傷仲永》這課時,我組織學生編寫演出課本劇《仲永狀告父親》,學生分別扮演仲永、仲永父親、法官,模擬法庭的審問,結(jié)合今天的法制教學,他父親違反《義務(wù)教育法》不讓他學習帶來的后果,仲永反省后,將父親告上法庭。通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明白他的父親違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九年制義務(wù)教育法》,這樣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還懂得了一些法律。又如,在學完《包拯》之后,我讓學生收集一些包拯辦案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在班里舉辦了一次“模擬法庭”的語文活動,要求學生自己選擇一件“班級懸案”進行法庭審判和辯護。要求有原、被告雙方和主審法官,有申訴狀和辯護辭,有法庭陳述和法庭辯護,有證人、證據(jù)、證物,有最終的法官判決等等。在編演課本劇時,學生個個情緒高漲、參與積極,不僅提高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鍛煉了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還提高了學生法治意識。
四、組織語文活動,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
作為學校,班級里也會舉行許多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的課外活動,我們還可以將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這些活動之中。例如在學完《威尼斯商人》之后,我在班里舉辦了一次“模擬法庭”的語文活動,要求學生自己選擇一件“班級懸案”進行法庭審判和辯護。要求有原、被告雙方和主審法官,有申訴狀和辯護辭,有法庭陳述和法庭辯護,有證人、證據(jù)、證物,有最終的法官判決等等。學生個個情緒高漲、參與積極,不僅提高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鍛煉了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也對法庭審判有了更為形象而直觀的印象,法制意識自然大為增強。在學習《那樹》時,我?guī)ьI(lǐng)學生開展“我為‘老樹’寫訴狀”的活動;在學習《羚羊木雕》時,我組織學生召開辯論會“誰動了我的羚羊木雕”;震驚全國的“阜陽假奶粉”事件發(fā)生后,我要求學生舉行“我為‘大頭娃娃’做律師”的綜合實踐課……這一系列的活動的開展,使得學生能夠盡情地在法律的殿堂里呼吸文明的空氣,在語文的世界里酣暢淋漓的遨游。教學《變色龍》一課,我引導學生質(zhì)疑:“奧楚蔑洛夫的做法符合法律程序嗎?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怎樣的法制進程呢?”;在教學《孔乙己》一文中,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丁舉人對待孔乙己的方式合法嗎?如果把他的行為放到當今社會,他犯了什么罪?將受到怎樣的懲處?”;教學胡適先生的《我的母親》時,我設(shè)計這樣的問題:“‘我’的母親被五叔惡語中傷后,氣得大哭,然后選擇當面質(zhì)問的方式來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在如今的法制社會,你能為她指出解決問題的法律途徑嗎?再如,組織“青春,遠離網(wǎng)吧” 演講比賽,讓學生清醒地意識到自己不應(yīng)該沉溺網(wǎng)吧,而應(yīng)該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華用在學習之中,爭取早日獲得佳績來回報自己的老師、父母和其他親人;舉行“青少年如何進行自我保護”演講比賽,學生就可以明確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護等等。還可以開展一些學生辯論賽,主題可以設(shè)置成這樣:“我們究竟該不該和陌生人說話”,“錢是不是萬能”,“當官就一定要貪污嗎”……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的各種活動中進行法制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最佳途徑。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語文教師,應(yīng)當積極深入挖掘語文課程中的法制教育資源,在日常瑣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開動腦筋,積極想辦法,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制素質(zhì),使每個學生都要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人身權(quán)利,教育學生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將來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shè)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肖建國.法制教育的改善和優(yōu)化——中小學依法治校專題研究之五[J].思想·理論·教育,2013,15(Z1):158-159.
[2]張元亮.法制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文教資料,2013,02(32):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