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弗朗茨·舒伯特對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乃至世界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舒伯特不僅以其藝術歌曲創作聞名于世,他的鋼琴作品也貫穿了他的整個創作歷程。舒伯特的鋼琴奏鳴曲作為其創作的重要形式之一為廣大音樂愛好者所熟知。舒伯特從1815年開始奏鳴曲的創作,其中《A大調奏鳴曲op120/D664》標志著舒伯特鋼琴奏鳴曲創作走向成熟。歌唱性和抒情性貫穿整個奏鳴曲中,他通過這種方法在音樂中表現自己的內心感受。本文主要從舒伯特的生平、其鋼琴奏鳴曲創作風格,以及曲式結構與演奏風格這些角度對其《A大調奏鳴曲op120/D664》的第一樂章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舒伯特;奏鳴曲;創作風格;曲式分析
一、舒伯特生平
在十九世紀初的音樂名城維也納,繼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偉大音樂家之后,又出現了一顆燦爛的音樂新星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1979年1月他降生在維也納,他的父親是一所國立小學的校長,他的母親是一位廚師,他的父母一共生育了14個孩子,舒伯特是最小的一個。他從小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十一歲被帝國小教堂唱詩班錄取,并住進神學院,成為該校樂隊小提琴手,同時還擔任指揮,這使他有機會接觸維也納古典樂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他1813年為該樂隊創作了《第一交響曲》。1813年因變聲離開神學院,舒伯特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到父親所在的學校里擔任助理教師,同時繼續創作。
二、創作背景
舒伯特的《A大調奏鳴曲op120/D664》大約創作于1819年7月,是舒伯特奏鳴曲早期到中期銜接時期也叫轉變時期(1818-1819年)的最優秀的作品,同時也是舒伯特奏鳴曲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據說1819年的整個夏天當時舒伯特在歌唱家歇爾·弗格爾(男中音歌唱家,是舒伯特歌曲的著名詮釋者)的陪伴下,在風景如畫的斯提爾度過的,在那里寫下了這首真誠坦率以及歌唱性感人至深的旋律和民間音樂特有的簡練與質樸令人陶醉,是獻給當地鐵器制造商天資聰穎的女兒約瑟芬·凡·科勒。
三、音樂分析
《A大調奏鳴曲op120/D664》,極富浪漫主義抒情色彩,全曲一共分為三個樂章,以奏鳴曲式為原則的第一樂章,三部曲式的第二樂章和奏鳴曲式的第三樂章。它的旋律創作富有歌唱性,以級進為主要的旋律進行方式,旋律優美寬廣、朗朗上口;以主調織體為主的織體結構突出了主旋律的特殊地位,以各種形式的分解和弦作為主要的伴奏音型;重復再現的創作思路不但將主題旋律在其他部分重復再現以加深主題印象,而且還借鑒藝術歌曲中分節歌的形式運用重復的樂句或樂節來重復樂思;利用附點、三連音、二對三等不規則節奏使得情感更加豐富多彩。本文在下面的內容中具體解析這首鋼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其第一樂章是具有代表意義的中庸小快板,A 大調,4/4拍;內部一共劃分為三方面內容: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
B、A,曲調富有極強的抒情特點,非常優美,在弱拍附點節奏上,音樂開始;第一個部分,1-8小節,是由兩個平行樂句構成的,總體來講,結構具有方整性的特點;在第八小節收攏性終止于 A 大調的主和聲上。在第二部分中,B 段調性轉化關系小調升f 小調,弱起的附點節奏織體通過加厚八度的方式來表現。第三部分屬于再現樂段,調性還是由基本的兩個樂句組成,重新回歸 A 大調,最后在20小節,以三連音的上行音階作為織體表現方式,為之后副部伴奏的聲部奠定基礎。呈示部副部為21~42小節,副部也劃分為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
21~33小節,開始部分的構成要素是兩個重復樂節,于A 大調的屬音E 開始;33小節連續三連音形式下行音階,非常自然地過渡到第二部分;第二部分38小節和聲織體以非常突然的方式加厚,右手反復重復和弦、左手八度,表示馬上就要產生高潮,但是實際上并未產生高潮,力度顯著降低,最終到E 大調結束;42~47屬于呈示部終結部分,力度不斷地減弱,好似回想副部主題,重復樂句音區也慢慢地表現出低沉的狀態。呈示部副部有很多轉調與離調,情緒顯著變化發展,音樂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最終到達呈示部高潮。
再現部80~133小節,其主部和副部的主體全部都通過主調 A 大調上來表現,保留了最基本的狀態;再現部最終127~133小節屬于尾聲部分,充分利用呈示部材料,開始和結尾有序前后呼應,結尾處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綜上所述,舒伯特作為創始浪漫主義音樂的創作者,他的音樂作品將抒情性和歌唱性充分結合在一起,一方面繼承和延續了古典主義奏鳴曲的創作方式,另一方面又借鑒了許多歌曲性的曲調,展現了具有創新性的個性化藝術理念。舒伯特創作《A 大調奏鳴曲》(D664)的階段正是其創作比較成熟的階段,相對于之前的創作階段而言,舒伯特在這個階段勇敢地研究和開創了自己的音樂特點。
四、演奏分析
第一樂章的主部是由三段曲式結構構成。第一小節開始于附點節奏的弱起,接下來旋律聲部以這種附點節奏型居多,體現旋律的歌唱性,柔美的線條,更能表現出抒情性。左手為連續的八分音符彈奏,注意保持音及連線。恰到好處的連線,可使樂曲達到抒情的效果。
副部是又單聲部旋律構成。右手為單聲部,簡單明朗的旋律 線條。左手為整齊有序的三連音作為伴奏音型。聽覺上感覺更隨和,更有流動性。
主調織體結構分為三個層次:旋律層、和聲層、低音層。
首先是旋律層,放在曲譜中最高音層的位置,說是旋律的主要構成。由于處在高音區的位置上,聽覺上會起到突出的效果,使人印象深刻。多處采用單音式或和弦兩種形式。旋律層有時也會出現在底層,這樣可以增加音響的渾厚感,會使聽者感覺到旋律的流動性,豐富多彩。
在觸鍵方式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就如人們朗誦時的抑、揚、頓、挫一樣, 觸鍵的方式方法決定了音量和音色的不同,它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傳遞出作品所要表達的情緒和內涵,令人回味無窮,這是世間所有的話語和文字所無法描述的。音樂作品中對音色和音量的處理和控制,直接影響到各聲部的結合的整體聽覺效果。
結語
舒伯特是一位具有浪漫主義精神的作曲家。他的音樂旋律自由伸展,主題鮮明,豐富的織體結構,獨特的節奏組合,作品充滿了歌唱性。這首奏鳴曲作為舒伯特創作中期的一部作品,第一樂章奏鳴曲式各部分音樂結構都非常的清晰,主、副題在旋律的創作上充分體現了舒伯特對于旋律寫作的抒情性與歌唱性的思維,主題與副題之間,并沒有尖銳的矛盾沖突,而是兩者相互融合、相互滲透,音樂動機充分的融入舒展的具有歌唱性的旋律線條之中,而不是像古典主義那樣,由一個短小的、強有力的發展動機進行作品的創作。此外,舒伯特在和聲調式上更為注重實用色彩性和聲,古典主義時期對于調式的嚴格布局,在舒伯特手中變得更為自由。在他的音樂中,音樂的結構常常是要在考慮音樂情緒與音樂內涵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的。舒伯特作為浪漫主義音樂的又一奠基人,為古典奏鳴曲帶來了一股新的氣息,從旋律中可以感受到,他對內心情感的真實抒發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參考文獻
[1]顏詠.舒伯特最后三首鋼琴奏鳴曲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
[2]張湛誼.論《A大調奏鳴曲第一樂章》(op.120)演奏技巧和風格把握[J].哈爾濱:藝術研究.2017(08).
[3]湯蕾.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樂章音樂分析.[J].杭州:藝術科技.2016(09).
作者簡介:
楊霓,女,漢族,1994--,山東青島,聊城大學,2017級音樂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鋼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