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清
摘 要:在高速城市化的背景環境下,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經濟水平的提升帶動了對藝術市場的重視,同時人們對于城市公共空間的環境質量和氛圍也有了新的要求。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人們于對豐富的精神生活追求的意識正在不斷上升。在之前的城市規劃中形成的一部分公共空間,現在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對公共空間的需求不僅僅局限于休憩空間和景觀欣賞,在多樣性、互動性和藝術性上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藝術作為一個良好的紐帶,與人和空間之間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兩者相結合是當代城市公共空間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城市;公共空間;當代藝術
城市公共空間是指對人們開放的,可進入的空間。也是城市內人群匯集、交流物質、信息與情感的場所。其概念不僅包含室外的開放空間,也包含開放建筑物的部分室內空間。城市廣場、街道、公園綠地、藝術館、展覽館等,都屬于城市公共空間。在城市的不斷發展中,人們的居住結構發生了變化。以往如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的群體性居住形式逐漸消失,鄰里之間的交流也慢慢減少。這樣各自獨立的生活方式,使得人們對于公共空間的需求更加急迫。公共空間成為了人們日常進行社交、娛樂活動、休息鍛煉的主要場所,需求度和使用率都呈不斷上升趨勢。
藝術對人們有著特殊的吸引力,無疑是連接人與空間關系的最好的橋梁。其中,當代藝術更是具有豐富的多樣性,適用于各種不同的空間形態,是城市公共空間與藝術結合的最好選擇。主要方式包括:當代藝術表演活動,文化景觀雕塑,當代藝術構筑物等。當代藝術作品不斷打破以往傳統藝術的界定和原有的表達方式,用一種更為開放和融合的形態加入到城市的公共空間中去。增強了城市公共空間中人們與環境、空間的互動和體驗。同時通過城市景觀設計規劃,也能打造良好的空間氛圍來增加藝術品的人文情懷。
在城市發展建設的過程中,空間被不斷劃分,出現了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公共空間。以往政府對于城市公共空間中藝術性的體現并沒有進行重視。主要是通過在一些大型的廣場和重要的節點處進行城市雕塑的布置。這種城市雕塑具有一定的觀賞性,主要作用是在于反應當地的傳統文化和重要歷史事跡,作標志性作用。例如青島五四廣場上的大型雕塑——“五月的風”。這個雕塑建成于1997年,高30米,直徑27米,重約500噸,是我國目前最大的鋼材料城市雕塑。整個雕塑選用了極具色彩沖擊力的大紅色,采用“風”這一元素的特征,采用螺旋向上的造型形態。由于青島是五四運動的發源地,五四廣場和這一雕塑的設計都是建立在這一歷史背景之上。設計者黃震曾表示:“雕塑造型既像火炬,又像升騰中的旋風,意味著五四運動是點燃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火種’,是席卷全國的愛國主義颶風。”[1] 這個大型的城市雕塑作為城市公共廣場的主體中心,不僅可以起到裝飾公共空間環境的藝術作用,更是通過用當代藝術的表現形態來宣揚我國重要的紅色歷史。對當地的居民以及外來的游客都起到了一定的宣傳和教育作用。
法國巴黎皇家宮殿前的開放空間中,首先映入人們眼中的是200多個高矮各異的大理石柱。
這是法國當代藝術家丹尼爾·布倫設計的一個當代藝術裝置。這些大理石柱完成與1986年,名為“兩個平臺”。它們由黑白相間的豎向條紋作為裝飾,一排排整齊的樹立在榮譽庭的空地之上。在形態設計上,設計師選用了歷史上皇家建筑中最常見的柱體元素,與場地四圍的皇家宮殿的柱廊形成呼應。這種對傳統元素進行提取和再設計的方式對歷史空間進行了新的解讀。在起到歷史建筑保護作用的同時,讓人們更自然和緊密的與歷史建筑進行互動。在柱體元素的基礎上,打破傳統重復形態的穩重感,讓柱子呈現高低不同的形態。不行給人一種輕松活潑的親近感,也能開發人們與柱體進行不同的互動方式。在顏色上,設計師選用了沉穩而不失重點的黑白兩色。黑色與白色的強烈對比,讓這些石柱從周邊歷經風雨的灰黃基調中跳脫出來,成為了空間中的亮點,尤為引人注目。與“五月的風”相比,“兩個平臺”同樣起到了傳播傳統文化的作用。
而兩者同樣作為城市公共空間中的雕塑裝置,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兩個平臺”更注重公共空間中人們與藝術品之間的互動性。它的存在打破了歷史建筑莊重肅穆的空間環境,打造了一個易接近的,供人們休息和玩耍的娛樂空間。使人們與歷史遺跡更為貼近,同時也賦予歷史空間鮮活的生命力。
當代藝術元素的加入給城市公共空間增添了特殊的活力,而通過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和規劃,同樣可以對當代藝術的發展起到促進的效果。以城市公共空間典型案例——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設計為例。紐約高線公園是由一條廢棄高架鐵路改造的城市公共空間。這條總長約2.4公里的高架路跨越了紐約的23個街區,同時將肉類加工區、西切爾西區及地獄廚房/克林頓區這三塊重要地區連接在了一起。二期項目從北部西切爾西區的20街跨越到位于30街的西側火車調度場的起始位置,該路段本身便具備了不一樣的特點。與一期路段比較起來,二期路段更為狹窄、筆直。道路兩旁歷史倉庫、住宅樓和新開發項目混雜分布,聯系也更加重要。設計中雖然沒有明確指出哪些區域是和藝術性相結合的,但在使用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人們各種自發性的藝術活動。在高線公園主要場地走道中,隨處可見的公共藝術品,例如Sarah Sze創作的藝術裝置“靜物與風景”。走道兩側的區域也常有臨時性的公共藝術表演和常住的畫廊等藝術體。例如在建筑立面上的消防梯上,藝術家們進行表演,高線公園上的行人則為觀眾。沒有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特定的票價,一切都是那么隨意而又充滿藝術性。在改造廢棄鐵路的同時,特殊的公共空間形態為藝術的發生提供了場所,潛移默化中帶動了周邊區域的整體藝術發展。場地的周邊環境和空間氛圍使得該區域成為紐約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街區。
當代社會中,人們對于藝術對生活的影響逐漸重視。越來越多的人會在空余時間進行藝術活動,例如參觀藝術展覽,學習繪畫和手工技能,參加藝術講座等等。與傳統藝術不同,當代藝術不止是一種表現的技術和方法,更多的貼近人們,強調公眾的參與和興趣。藝術不再凌駕于日常生活之上,而是面向更廣大的群眾,融入我們的生活,與社會進行互動。而在現代背景下不斷發展的公共藝術更能起到融合人、生活、社會和城市的作用。城市公共空間作為一個多樣性的共享空間,作為一個載體,可以促進人們與藝術的交流。另一方面,藝術的吸引力和創造力也成就了高質量的城市公共空間。從藝術到空間、從空間到藝術,兩者相輔相成。
參考文獻
[1]劉培翔.基于現代文化背景下雕塑藝術在城市建設中的創新設計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