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卞向陽
1927年12月,在蔡元培主持的大學院藝術教育委員第一次會議通過了《籌辦國立藝術大學提案》中主張“美育為近代教育的骨干,美育之實施,直以藝術為教育,培養(yǎng)美的創(chuàng)造與鑒賞,而普及與社會”,并具體提出美育的實施方法,該提案為1928年國立西湖藝術院的成立打下基礎。作為國民黨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后第一所落實的國立美術院校,得到社會各界關注,也表明了新政府對于美術教育的革新追求。1928年的《大學院藝術教育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錄》中教育部對近代中國美術教育實施改革的措施落實為國立藝術大學的:“八、藝術教育應如何積板提高以養(yǎng)成高深藝術人才案;議決:請國立藝術院于最近期間設立藝術研究院?!?/p>
盡管有了政府的支持和批準,這所南京國民政府的第一所藝術院校的成立并非一帆風順。紛亂的戰(zhàn)爭給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創(chuàng)傷,經濟難以發(fā)展帶來的資金緊張是首要問題。在1928年2月1日第十版上刊登的一則通訊:
“西湖羅苑,早經省委會議決撥歸中山大學?,F國立藝術學院,請以該處為院址,準予租借。惟該苑尚有一軍一師留守部駐扎,由軍事廳轉合遷讓”。
該則報道短短三行通告社會國立西湖藝術院校址已經獲得中山大學的借讓以及軍隊遷讓的配合?!渡陥蟆?928年2月6第十版又刊登了一則《國立藝術院之進行》:
“國立藝術院設在西湖羅苑之訊,早志本報。該院本定開辦藝術大學,嗣因經費問題,故先成立藝術學院暫定經費每月六千,將來江浙兩省或可稍有輔助。至聘請職教等事,巳由林委員風眠在滬與藝術教育委員接洽,院址問題自浙江省政府委員會議決后,巳由軍事廳與一師留守部商妥,允即讓出,該院辦事人擬接收后即著手修葺。聞該學院在滬杭四處招生,投考者亦頗踴躍云。”
從這則報道中可見當時國立藝術院創(chuàng)辦之艱辛,場地須借,教員緊缺,資金不足。國立藝術院是繼1918年成立的國立北京美術學校后第二所國立美術學校,“國立美術、藝術院校以1918年成立的國立北京美術學校(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前身)與1928年成立的“國立藝術院(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前身)對峙南北,二校與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院藝術科(后改藝術系)最有實力”。從民國成立以來至1928年,短短十幾年私立的美術??茖W校成立數十所。1928年國立藝術院的成立,更是對方興未艾的藝術教育起著推波助瀾的關鍵作用。盡管因“經費問題”由原本的大學降格為學院,但在那樣緊迫的環(huán)境下,國立藝術院仍然成立并由林風眠先生出面擔任院長。1928年2月在國立藝術院成立之前,林風眠舉辦了一場個展,《申報》在該年2月20日至29日做過五次報道,1928年2月23日增刊第一頁寫道:“林風眠氏舉行個人展覽會:國立藝術院院長林風眠、為現代藝術名家、其作品曾屢次出展于法京巴黎之沙龍、前年回國、任北京國立藝術院專門學校校長、曾在北京舉行個人展覽會一次、極得之贊賞、本年南下、新任國立藝術院院長……”。當時國立藝術院尚在籌備之中,但是林風眠舉行個展的時候已經冠以“國立藝術院院長”之稱呼,實際上既為國立藝術院增加宣傳度,同時也提升了林風眠個人的社會地位。
雖然當時的政府、軍隊、教育部等諸多部門也對藝術學校的創(chuàng)辦提供了援助,然而實際上當時國內的政治局勢萬分緊張,在林風眠出任國立西湖藝術院院長的兩年前,國民黨發(fā)起北伐戰(zhàn)爭。“三·一八慘案”死傷學生數百人,許多著名革命教育家包括李大釗、李石曾、魯迅等人紛紛被通緝。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不顧社會輿論的發(fā)堆,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引起社會各界憤慨。同時蔣還對左派思想文化革命者進行的武裝“圍剿”,迫使新三民主義腰斬,林風眠的摯友熊君銳也在犧牲之名列。在1928年5月11日第十版的一條更正啟事便能從側面看出當時的教育環(huán)境:“更正啟事:五月八日新聞,有“近在國立藝術學院捕得共產黨尙姓一名”,據國立藝術院來問謂該校無尙姓其人,并絕無捕得共黨情事,特此更正”。學校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依舊逃不過這樣地搜查,不僅給學生和老師帶來了壓力,也影響了教學的氛圍,導致人心惶惶,實際上也是在阻礙美術教育的發(fā)展。但教育革命者們的勇氣令人敬佩,他們對教育事業(yè)的執(zhí)著與堅定更令人動容。
在1928年至1937年的十年里,《申報》共出現過約400條的招生廣告,其中1928年條數最多,共計約100條,到了后期由于社會環(huán)境、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制約,許多學校不得不關閉。除了上海美專、新華藝大、國立藝術院、南國藝術院這些頗具規(guī)模的私立學校外,還有許多函授學校、美術??祁惖睦L畫社或是國畫班等等。《申報》作為一個大眾傳播工具幫助這些學校提升了知名度,同時這些學校又依賴美術人物自身的名氣吸引學生。
從國立藝術院的宗旨:“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chuàng)造時代藝術?!笨梢钥闯鰢鴥冉逃鐚ξ餮笏囆g的態(tài)度。民國中期藝術學院以有增無減的勢頭發(fā)展,這些學校既借鑒西方的美術教育方式又兼顧中國國情,逐漸明確了美術教育的方向和責任義務。
參考文獻:
[1]阮春榮、胡光華.中華民國美術史[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91.
[2]張援、章咸.中國近現代藝術教育法規(guī)匯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劉曦林.二十世紀中國繪畫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