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志
語文課堂教學應該豐富多彩。如何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高效的課堂教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樣的課堂教學才是好的呢?結合十幾年的教學經驗,我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打好基礎,明確目標
在課堂上,教師首先要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我們教師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到底要學生學會什么。我們要依據這些來設計、組織自己的教學。不能把寶貴的教學時間在師生的一問一答和喧鬧嬉笑中流失,我們不能為了追求課堂表面的熱鬧而將最基本的東西丟掉。不少教師弱化知識教育,對教材,無論是課前的“導讀提示”還是課后的“研討與練習”均將知識性內容作了弱化處理,不大重視文本的解讀和基本知識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光環上。這是偏重于人文性,弱化了工具性的表現。我在設計《故鄉》這一課時,在對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的分析,讓學生學習用默讀、跳讀、精讀和勾畫批注的方法品味文章內容,就是想培養學生解決學習一些內容較長文章的能力。
二、要有流暢的教學環節
1、精彩的引入
一節課的開頭尤為重要,決定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它能改變教學效果,它是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重要一步。試想每堂課伊始,學生首先聽到的是富于啟發性、感染力的開場白,定能精神為之一振,濃厚的興趣與強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隨之產生了。
2、選擇時機,適時切入。一堂課根據課文不同的特點,巧妙地選擇切入點,力爭出奇制勝,是上好一節課的又一關鍵環節。恰當的切入點能夠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激發他們的求知動機,突出課堂的重難點,帶動整節課。那么,如何才能選好切入點呢?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抓文眼切入;二是從標題切入;三是從背景切入。有一位教師在上《傅雷家書兩則》一課時,抓住了貫穿兩封信的內在精神的一個詞——“堅強”,進行教學,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水到渠成,總結全文
(1)音樂結束,留有空白。一堂課,如果能巧借音樂煞尾,便可有“余音悠長,繞梁三日”之奇效。
(2)暢所欲言,留有余韻。如果說教師的講授語應力求做到言之有味,言之有物的話,那么一堂課的結束語應當如撞鐘,余音繞梁,不絕于耳,會給人悠悠的情思,很多很多的回味。
三、走進文本,直接對話
新課標給語文教學指明了新的方向。新課標下的課堂變得豐富多彩,課堂形式也隨之多樣起來:演講、小品表演、辯論會……層出不窮的授課方式,讓語文課有了盎然生機。然而,熱鬧的課堂是否就等于豐碩的收獲?課文被擱置一邊,這樣的課堂顯然是不可取的。雖然一篇課文究竟應該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們很難有個權威的標準去加以衡量,但不可否認的是,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為了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我們首先必須在時間上給予保證。要給學生充分的接觸課文、誦讀課文的時間,包括課前的預習以及課堂上的自由誦讀。其次,我們還應該在學習方法上指導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諸如有計劃地提供一些必需的閱讀背景資料(作者情況、寫作緣由、寫作意圖等);教給一些有效的閱讀方法(圈點法、質疑法、討論法等)。一篇課文,能夠讀進去,讀明白,才談得上獨特的感受和體會,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得。
四、教師精到的語言,是開啟學生心智的鑰匙
學生的學習狀態,決定他們的學習效率,若學生的思維能緊跟著教師的教學思路走,對教師的指導能積極配合,開動腦筋思考,那課堂的效率可想而知,如何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呢?教師的語言要富有親和力、感染力,能讓學生聽課如沐春風,感覺上課就是在品讀優美的散文詩,在聽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教師的思路清晰,就能用簡潔明確的語言,帶領著學生向著既定的目標前進,能充分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興趣。如在指導學生背誦時,根據學生個體的實際情況,明確地鼓勵學生盡量地背誦,若不能背誦的,就有感情地朗讀,既有背誦的挑戰,又有感情朗讀的興趣調動。
五、巧用教學資源鋪砌成功的路
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報刊雜志、電影(視)、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戲劇表演等,甚至連自然風光、文物古跡、學生家庭生活和日常生活話題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作為教師,除了把教科書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充分使用以外,教學掛圖,工具書、朗讀磁帶等也不可忽視。教室是小課堂,社會是大課堂。就語文這門學科而言,更是如此,我們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報刊雜志、電影(視)、網絡等了解社會,順應時代潮流,要讓學生能融如社會,培養應變能力、交際能力、表達能力等。有合適的條件,還可以帶學生參觀文物古跡和親近大自然,積極挖掘、利用蘊涵在其中的自然、社會、人文等多中資源。
以上是我在教學工作中的一點收獲,在新課程背景下,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還需我們積極探索。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將不斷努力,沿著課改的道路一路前行,探索一條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