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博超
摘 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圩?。在第一次全國教育大會中,習近平主席向社會闡述了家庭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意義。這么多的“第一”不覺引起筆者的高度注意,本文從蘇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中尋求中國家庭教育的缺失,通過分析我國家庭教育的不足,給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家庭教育、溺愛、責罰
一、問題的緣起
2018年9月10日召開了建國以來首次全國教育大會,習近平出席并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1]首次將教育定位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此次的教育大會著重提到了家庭教育。著名心理學家郝濱老師曾說過:“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家庭教育是對人的一生影響最深的一種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烙印在靈魂深處的教育印記。當代家庭教育因為政治、經濟、文化的種種原因,導致家庭教育出現了愈多的問題和傳承的缺失。
二、國內外具代表性家庭教育觀分析
(一)國外具代表性主流家庭教育觀分析。自古希臘、雅典文明以來,西方社會一直崇尚自由與平等的思想。盧梭的《愛彌兒》中可以找到西方家庭教育思想的影子,典型的順應達爾文的進化論,接受大自然對孩子的考驗和淘汰,按大自然的法則對孩子進行教育,導致在家庭教育中向來注重子女獨立、自由意識的培養。[2]日本作為中國的近鄰,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自古以來,特別是自中國隋、唐以來,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極深。1868年明治維新之后,日本開始大量吸收西方文明,但仍然從本國國情出發,重視家庭教育。賈會曉研究發現,日本的家庭教育既有注重規范教育、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抗挫折能力等優點。[3]
(二)國內具代表性主流家庭教育觀分析。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家庭教育,但在計劃生育實施后,導致獨生子女的增多,同時當代女性勞動者在社會勞動的參與度越來越高,存在生兒卻無法育兒的現象。隨著社會物質越來越豐富,許多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對孩子包辦過度,導致孩子形成一些不良習慣,缺乏自立能力。中國傳統文化向來是奉承養兒防老的觀念,導致孩子在父母長輩的簇擁愛戴下長大,希望長大后能孝敬年邁的自己,殊不知嚴是愛,嬌是害。以前是: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隨著父母工作壓力的增大和對子女教育的松懈,如今成為了:養不教,師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逐漸主動將父母教育孩子的權利交給他人,殊不知?父不父,母不母,則子不子。
三、我國社會中存在的家庭教育觀分析
1979年以前我國學者很少涉及家庭教育這一領域,改革開放后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和內容才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雖然我國學者對家庭教育的研究時間尚短,但我國家庭教育的思想、內容不可謂不豐富。自古以來,中華民族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孟母三遷、曾國藩家書、岳母刺字、顏氏家訓等眾人皆知。
當代家庭教育因為政治、經濟、文化的種種原因,導致家庭教育出現了愈多的問題和傳承的缺失。由于家庭教育的特殊性、無序性、自發性、經驗性等特點,導致了以下這些典型例子:虎媽狼爸式教育、傳統棍棒式教育、隔代溺愛式教育等等。
(一)溺愛式家庭教育分析。生活中我們很多家長把家庭環境和家庭條件搞在了一起,認為我給孩子最好的衣食住行就是盡職盡責了,如果還不行就無限的滿足他。這種現狀主要體現在這樣的兩種家庭:一、在家庭條件富裕的環境中,容易出現放任不管和以物質代替親情的現象,第一種情況是父母以工作、事業為中心,導致沒有時間教育孩子。第二種情況的原因是因為孩子成了家長的炫耀物品,這種情況在并不富裕的家庭中也時有出現,如:在基礎需求方面父母包辦,在生活物質條件方面出現攀比現象,社會的風氣影響了孩子的興趣與天性,各種興趣班、培訓課程、家教等數不勝數,各種作業接踵而至。孩子成了父母的泥偶,父母捏造的一切。二、在農村貧困家庭中,父母外出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兒童,出現隔代教育,從小缺乏父愛母愛的關懷,在成年后對父母、家庭概念不強烈。以上兩種情況都是因為父母親沒有認識到他們的責任和對社會最重要的義務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所造成的。
(二)棍棒式家庭教育分析。在我們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學生無意中破壞了什么,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考慮是不是學生主觀的或者刻意的。如果是因為無意,其結果招致老師的一頓臭罵、責罰或者譏諷,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心靈創傷呀!有可能就因為一件事,改變他的一生。在我國家庭中就存在許多這樣的教育,就好像說棍棒底下出人才,不打不成才,這樣的教育方式我們且不說效果如何,但它必然給孩子帶來身體和心理上不同程度的傷害。讓我們分析一下責罰在教育中的角色,我們的教育是帶有目的性這是肯定的,責罰有時候起到只是促進和矯正的作用,說明它只是我們教育過程中的一種方法和手段,這樣的邏輯是我們所認為的。但是在一種方法或者手段使用超過一定的量之后,就勢必會帶來質的改變。在我們的教育中如果單一、一味的責罰,學生就會理解我沒完成學習任務和沒完成好學習任務都會招來責罰,將教育當成是因,原本是為了促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當成是果,這種本末倒置的過程是否還能算得上教育?
四、建議
(一)父母的責任與義務。在社會面前,父母的責任和對社會最重要的義務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物理學家、數學家,可是幾乎所有的人都要做父母、丈夫或妻子。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而且在家庭中,父母和睦相處,互敬互愛,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巨大的影響力。所以為人父母就如同為人師表,在生活中引導、教育孩子,培育真善美的下一代。
(二)愛要把握量與度。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愛孩子。[4]但是就如同培養幼苗一樣,陽光太多,幼苗會枯萎,反之也會影響成長,雨水太多,幼苗會腐爛,反之會干枯。所以培養幼苗應該找到合適的度,就像育人一樣,家庭的愛就像是陽光和雨露,也應該有個合適的度。所以他還倡導: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是嬌縱的愛、專橫的愛、販賣式的愛,而應當是明智的愛、睿智的愛。
(三)責罰在心不在身。父母要認識到責罰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不輕用、不濫用責罰教育。分辨孩子導致不良行為后果的原因時,要從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對結果的分析不武斷,應做到黑白明、是非分。以博愛之心對待孩子,在生活實踐中啟發孩子。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J].當代兵團,2018(18):6-7+18.
[2]盧梭.愛彌兒[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70.
[3]賈會曉.談日本的家庭教育[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0,30(04):77-78.
[4]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三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