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妍
摘 要:“復”“反”哲學思想是老子“道論”的重要方面,突出體現為老子“道”的運行過程中,“萬物”向“道”的復歸關系和反歸過程,本文從文本出發探究老子《道德經》中“復”“反”思想的深刻內蘊。
關鍵詞:“復”;“反”;意蘊;
老子的哲學體系是以“道”作為其本體范疇的,老子認為“道”是世界的本源,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明確揭示了道創生萬物的過程,道生萬物的過程經歷了從“一”到“二”到“三”最后“三生萬物”的系統演變。《道德經》中從“道”到“萬物”并不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最終歸宿,在老子的哲學思想體系中還存在一種由“萬物”再到“道”的“復歸”關系。如果說“道”生成萬物的過程是老子萬物生成論的主要體現,那從“萬物”再到“道”的復歸過程則更完整地體現了老子道論的深刻內涵。
一、《道德經》中的“復”
“復”在《道德經》中共出現了13次,在《道德經》中的而“復”的出現也呈現出幾個特點:首先,“復”多以“復歸”“復命”等復詞的形式出現,如: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第十四章》)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第十六章》)
其次,“復”在《道德經》中的含義較為固定,當其以復詞形式出現時多取“返歸”“還原”之義,如“復歸其根”“復歸於樸”“復歸于無極”,皆是“反還,復歸”之義,吳澄:“復,反還也”。而其作為單字出現時多取“轉化”之義,如:“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第五十八章》)。
此外,“復”在《道德經》中出現的語言環境也較為確定,明確論述了從“萬物”向“道”的復歸過程,如“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為器。”(第二十八章》)“復歸于樸”,“樸”是指未經雕琢的原木,“器”與“樸”相對是指雕琢而成的器物,而這里的“樸”就是在指代形而上之“道”,“復歸于樸”則是萬物最終向自己的本根狀態“道”的復歸。
二、《道德經》中的“反”
“反”在《道德經》中共出現了四次,“反”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覆也。從又,廠反形。”其本意是將物體翻轉過來,后又出現了“返回”“返還”等引申義。而在《道德經》中的“反”其意義也多為“返回到原點,返回到原狀。”如:“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第二十五章》)《老子想爾注》釋此“反”為“還反”,今人大多直接釋為“返”,如王力《老子研究》注曰:“反者,返也,注家或以為正反之反,非也。”“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中的“反”本有兩種解釋:一、相反:對立面。二、返;“如林希逸說:“反者,復也,靜也。”高亨說:“反,旋也,循環之義。”而王弼將其與六十五章中“與物反矣”之“反”皆注為:“反其真也。”認為此處“反”皆訓為“返”。可見《道德經》中“反”主要訓為“返”義,體現出老子哲學中“道”的循環往復的規律性”。1較為特殊的是“正言若反。”《第七十八章》此處“反”應訓為“相反”之義,后文在論述“復”“反”哲學思想時亦不作特殊說明。
其實從訓詁學上看,反、返、復、歸、還都是表達相似意思的同義詞。《爾雅·釋詁》二:“返,歸也。”《爾雅·釋言》上二:“還、復、返也。”,《說文》訓返為“還”。2此外《說文》還訓反為“復”,可見“復”“反”二詞在《道德經》中大體具有相同的旨歸,即表示回返、反復、循環、回歸的意思,可以看作是《老子》中“復”“反”哲學思想發生的標志,其作為老子道論中的重要概念在老子哲學思想中具有重大意義,
二、老子“復”“反”哲學思想的深厚意蘊
首先,在《道德經》中老子指出,“道”是永恒存在的,但萬物的存在卻是暫時的,都要經歷生滅變化。但萬物由道而生,存在于世間并不是自生自滅的,而是又遵循一定“道”,最終復歸反還于永恒的“道”。這便是老子“復”“反”哲學思想的主要內涵。
其次,老子對物道關系的看法是其“復”“反”哲學思想的重要內容。在老子《道德經》中不止一次論述了“萬物”向“道”的復歸過程,從中可體現出老子對“物”與“道”關系的看法。如:“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第二十五章》)這里的“大”指的是“道”的博大精深、廣大無邊。而“逝”則指“道”的周流不息的運行。“反”便是“返回,復歸”的意思,即復歸到最初的本原。具體就是說:“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和始基,它創生萬物,故“道”與物不能割裂,“道”落實于一切具體的事物之中。萬物得“道”而生,它是“周行而不殆”的,“道”的運動變化成為萬物發展變化的源泉,使得萬物存在無限多樣性和運動的永恒性。“道”創生萬物,并將自己的本性和作用伸展到無限的遠方,完成了從“道”到“萬物”的轉化過程,此外老子“道”的復歸又表現在周期內無論“萬物”運動到何種空間方位,都必然回到起點。向原始復歸,這種返回代表其走完一個循環序列。由于萬物的復歸,“道”中又凝聚著新的生命力,集結著新的創造力,孕育著新的事物,醞釀著另一輪循環過程。正如顧歡在《道德真經注疏》中所說:“道不離物,物不離道,道外無物,物外無道。”正是這種“物道不二”的物道觀念使得老子從萬物蓬勃的生長中,看出了往復循環、返本歸根的普遍規律,生成了老子“復”“反”的哲學思想。
此外,老子“復”“反”哲學思想表現為一種規律性的循環運動過程。《道德經》中提到:“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這里的“常”就是指萬物運動變化中不變的法則和規律,而老子把了解和認識這種規律叫做“明”,并認為認識和掌握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是可以指導人們的行動的。這體現了老子“復”“反”哲學思想表現為一種富有規律性的運動。而當現實萬物的存在逐漸疏離“道”這個本體之后,萬物的運動過程雖然由“道”萌發,但也會越來越疏離于“道”,不合乎“道”的自然本性,所以老子通過一種不斷否定的方式,使萬物回歸本源,達到一種持守虛靜的狀態,最終實現道的復歸,而在這一過程中“道”則作著循環往復、周行不怠的無限循環運動,又體現了老子“復”“反”哲學思想中的循環運動特點。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第226頁.
[2]朱曉鵬:《老子哲學研究》,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第2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