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遠忱
摘 要:工筆從傳統到現代一路走來,不僅用繪畫語言抒發情感,更是會借助一些典型形象來塑造主題。工筆畫作為中國畫的類別之一。在歷史中不斷的發展,吸收各種外在事物的精華,使自身技法更加成熟。這種重視個人的主觀感受以及對于畫面的豐富聯想正是造就了中國工筆畫發展的最好證明。
關鍵詞:工筆畫;意境;造型;情感
一、工筆畫的歷史
中國工筆畫作為中國畫中重要的類別,在中國畫發展的歷史中有著其不可取代的地位與不可磨滅的影響。中國花鳥畫的發展歷史十分的悠久,最早可追溯與新石器時代的巖畫,新石器時代便有了用毛筆畫在陶器中的表現,開辟了中國花鳥畫的道路。以工筆形態為主的花鳥畫高峰期則是在隋唐至兩宋時期。南宋北宋期間,當時的工筆花鳥畫風格表現的工整細麗,設色濃重高雅,造型細密端莊,反映出宋代當時人們審美特征的改變與發展。當觀者看到這些精美的畫作時,無不驚嘆與其的深厚的造型能力,精美絕倫的制作,細致靈動的塑造。之后中國工筆花鳥畫不斷繼承前人的技法與理論發展至今。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條件下,中國工筆人物畫吸收了西方的裝飾性以及形式構成因素等等,其表現特征在圖案的裝飾效果上更加豐富與華麗,形式上的夸張也格外鮮明。藝術家們對裝飾性圖案的視覺效用上不斷推敲,不僅是的畫面營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同時,也保持了強烈的形象完整的畫面感。
二、中國畫中關于意境與情感的表達
傳統工筆畫的裝飾性主要通過對線條的粗細、緩急、疏密的節奏關系的運用;對色彩的平面化、象征性、鮮明而濃烈的把握;對畫面構成中平面、對稱、均衡、規律等因素的理解以及對圖案花紋等元素的使用來表現。在漫長藝術的進程中,獨特的民族文化和傳統的民族形式的裝飾圖案,彰顯著各民族文化的藝術語言,既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沉淀著藝術的歷史功用,形成獨特的民族特色的裝飾圖案體系,是人類民族文化藝術的珍貴創造。
同樣,在畫面中情感的表達是傳達藝術思想的主要來源,貫穿著整個創作過程。生活中所觀察到的每一處事物,無形之中都會對它們動之以情,工筆畫作畫面的精細程度更是讓人難以想象,其顏色的艷麗給人以極強的視覺沖擊力。由古至今都是如此。當代畫家更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形成新的創意。對于客觀描繪對象的描繪,不僅僅是停留在其外邊所能觀察到的外形,更加重要的是要直擊其內在精神,將其描繪出來。而如何了解和理解客觀對象的內在精神,則需要畫者去感受,和深入挖掘并表現出來。
而“意境”則是中國畫不斷追求的重要藝術特征。“意境”一詞最早是出現在中國傳統文學藝術創作理論中的美學概念。對于“意境”一詞的在美術界中的理解分為兩個觀點。
一、主觀情感上來講,是畫者對于所要描繪的客觀對象產生自身獨有的精神感受。這是畫者主觀的情感與外在景物相互交融所產生的美感效應。無論是工筆畫的頂峰兩宋時期還是之后的其他歷史時期,追求意境都是工筆畫的重要特征之一,這同樣是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主要是從畫家本身的主觀情感出發,著重于個人情感與外在景物事物的情感交融。另一方面從觀者的角度出發,同一幅作品或許會因為不同的解讀而有不同的意境。每一位觀者都有自身獨特的人生的經歷以及獨立的想法,面對同一幅作品就會有不同的想法認識。觀者帶著自身的主觀情感來欣賞一幅作品。
二、從客觀自然上來講,客觀存在的自然世界中有形形色色事物。這些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畫者所參照的事物是客觀存在的,它本身也會產生出自然的美,自然的意境美。從這個角度來講自然界中存在著各式各樣的意境美,并等待著人們去發掘。
從這兩個觀點中我們不難看出“意境”這一詞更多的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情感,難以用某些詞匯去定義。雖說畫者需要對于客觀對象的描繪做到形神兼具的效果,有時往往對于客觀對象精神描繪顯得更加重要。傳形,觀者僅僅看到一個外形從而得知為何物。傳神,則是更加深層次表達出客觀對象所具備的獨特的精神內涵。從一開始追求具象的外在形,到現在著重追求內在精神。這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更能凸顯出氣韻生動在中國工筆畫中的地位。而對于對象的描繪直指內在精神對于中國工筆畫的的意境的表現具有重要意義。
三、工筆畫的多樣性
同樣在工筆畫中貼金瀝粉也是重要的創作手法。常見于各大壁畫中,這是一種以突出的線條或點為主要方式的表現手法。瀝粉有很強的裝飾性效果,所以在為了展現物體特性上,吸取其他藝術可以利用的元素。為了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還可以在上面貼金箔和銀箔或其它特殊的材料,利用材料特性與瀝粉技術相結合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獨特的畫風,使畫面更加的豐富,效果更好,裝飾性強,個人風格顯著。更加有趣味性。
瀝粉的特性就在于它的裝飾性強,局限性小,可以表現各種題材和各種想表現的物體。瀝粉的好處在于被瀝粉物體的形象在作品中會更加的突出,特性表現的更加的生動,并且能將各種顏色有機統一起來達到富貴或高雅或大氣或華麗別致的效果。意境一詞雖說難以說明其含義,但是將其放入到整個花鳥畫創作的過程中卻是處處都能體現到。在中國花鳥畫創作的立意、構圖、造型、設色等方面都會在經意或不經意之間營造意境。所以說意境是通過對客觀境象的理解與描繪達到“情與景匯,意與象通”。對于境象的把握則是我們在創作的過程中對于整個畫面的把握與經營,所以可以推出對于意境的營造其實就是在創作過程中緊緊相扣的每一環節,這每一環節都不能忽視,并要力求表現充分,這樣才能更加準確的表達主體的主觀感受,對于意境的營造才能更為豐富真切。
四、結語
很多人一開始的學習國畫都是從臨摹開始的,通過臨摹幾千年前留下的作品或壁畫,可以提升自己的繪畫技法。這不單單可以提升自己的實力,更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臨摹中,接近作者當時的心境,這時仿佛感受到有一雙手,從畫中伸出來握住了自己的手。千百年前的人們,與現在的我們通過這種方式相遇。臨摹最難的不是模仿“形”,最難的是神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會讓我們少走很多的彎路,增加學習的效率。
同時為今后自己的創作也奠定了基礎,最后做到形神兼備,形散神聚。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能夠歷經5000歷史積累沉淀的經驗必然是值得學習與發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