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楠楠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項目化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是,在教學實踐中,項目化學習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教師要立足語言建構,運用學科主體,通過整合內容、轉變方式和生成課程等路徑,讓學生在項目化學習中提升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項目化學習;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項目化學習是基于語文項目,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提升語文素養,發展核心素養。因此,教師可以結合語文教材內容,創造性地開發語文項目化學習課程。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語文素養。
一、整合內容
小學語文項目化學習強調在內部整合語文課程的基礎上,注重與其他課程和社會生活的聯系,是立足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課程形態。在整合語文項目化學習內容時,要突出語文的語言實踐性,確保課程實施的整體性。
1.突出語言實踐性
在具體開展語文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由于有了與其他課程的融合,容易出現語言實踐弱化的傾向,語文項目化學習看似熱鬧,實則成了“四不像”的綜合實踐活動。因此,在開發整合課程內容時,教師要突出語言實踐的語文主體地位,以此統整其他課程內容,讓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提升語文素養。
2.突出整體規劃性
在指導學生開展語文項目化學習時,教師要做好課程內容的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1)做好語文教材單元的內容整合,以人文主題為引領,整合聽、說、讀、寫、背,把個人學習和小組討論結合起來;(2)語文項目化學習可以將課內和課外結合起來,課內進行方法指導和成果交流,課外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這樣可以提高語文項目化學習的效率,讓學生在多樣化的語言實踐中提升素養。
例如,教師運用項目化學習理念,以“人間真情”主題統整課文、習作和練習的教學,先讓學生閱讀四篇課文,感悟德性之美,并關注文本的語言表達形式。教師讓學生在閱讀積累與回憶生活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靈活運用課文的表達形式來抒寫內心的感恩之情。這樣的教學重組,聯結了閱讀和寫作,強調了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整體規劃的課程設計形成了教學合力,提高了學生項目化學習的效率。
二、轉變方式
語文項目化學習是一種綜合性的語言實踐活動,與課堂中的教學方式有些不同,更多地體現實踐性和綜合性等特點,需要教師做好語文學習項目的規劃與引領,引導學生在項目任務的驅動下積極、主動地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實現語文素養的整體協調發展。
1.轉變學習方式
教師要根據語文項目化學習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指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言實踐中,開闊視野,積累語言經驗,運用語言實踐完成項目學習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閱讀、討論、調查、訪問等多種學習方式,在語言實踐中提升語文素養。與此同時,學生的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會得到提升與發展。
2.做好指導調控
在開展語文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指導和調控工作,要對整個項目化學習任務進行設計,組織和引導學生的學習過程,交流和評價學習成果。
例如,在教學《節約用水》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節約用水的意義和方法,教師首先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明確任務及分工,然后通過訪問、看書、網絡搜索等渠道,讓學生搜集與節約用水相關的資料。教師引導學生用朗誦、書法、情景劇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呈現項目化學習成果。最后,教師再啟發學生反思、總結與評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把學習探究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做好幕后的指導和調控工作。
三、生成課程
語文項目化學習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與實踐活動的有效融合。廣闊的自然和社會生活蘊含了豐富的課程資源,為學生的語文項目化學習提供了舞臺。教師要善于挖掘其中的語文資源,讓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中開展學習探究交流,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實踐中不斷提升。
1.讓學生自主探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解放兒童”的呼吁,啟示我們在開展語文項目化學習過程中要解放思想,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讓學生自主探究,在活動中自主地學習和交流,讓學生在充分的思考與探究中自主發展。
2.搭建學生發展平臺
語文項目化學習體現了綜合性、實踐性和生成性,這就要求廣大語文教師要為學生語言素養的發展搭建平臺,讓他們在豐富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中促進語文素養的整體提升,促進語文與生活的深度融合。
例如,在班級開展整本書閱讀的項目化學習。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創作圖書海報,向學生推薦自己喜歡看的一本書,并開展“圖書漂流”活動。教師每天安排十五分鐘時間讓學生自主閱讀,并做好讀書筆記,還可以讓學生圍繞一定的主題開展交流討論,深入品讀整本書。另外,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誦讀、表演、講故事、演講、手抄報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加深對圖書的理解。
總而言之,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深度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要更加重視項目化學習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習得語文學習的規律,不斷提升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