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霞 秦新新 高冰潔
摘要: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居民生活的加快,城市建筑空間和交通空間日益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
關鍵詞:建筑空間;交通空間;城市建設
1城市建筑空間和城市交通空間整合的基本原則
1.1生態性原則
生態性原則主要體現的是人的建設活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并保證建筑、空間和生態中能夠融入與人類居住方面有關的內容,從而為公共環境下的城市棲居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并通過這一原則使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技術科學有機的統一起來。
1.2不定性原則
之所以城市建筑空間和交通空間的相互整合具有不定性原則,是由于城市具有多樣性并且個體行為也具有不定性城市生活具有多變性這一因素給城市整合空間的設計帶來了極大的復雜性和隨機性。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和作用從而導致需要整個城市空間具有模糊、靈活和不定等特征。不定性原則不能夠提出準確的整合方案,但能夠采用靈活多變的方式解決問題,能夠給空間整合留有一定的余地。
1.3互動性原則
這一原則主要體現的是兩個事物能夠起到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作用。城市建筑空間和城市交通空間相互整合中的互動性原則能夠在建筑功能和交通功能之間的關系上有所體現。具體表現在功能之間存在激發、兼容的關系功能運作時間上能夠形成互補作用.
1.4人性化原則
城市建設的目的是為人們提供舒適、方便的環境和場所。所以在建筑設計中將不符合人性化和不合適宜的設計內容進行摒棄應該從人們的心理和生理等特征和對空間的實際應用出發。
2建筑空間與交通空間整合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2.1基于對交通擁堵問題的思考
一方面隨著汽車數量的劇增,汽車不斷塞滿街道,甚至還把街道變成停車場,使城市交通系統的流量速度大大降低,加重了道路擁堵和交通系統的壓力。另一方面我國大多數城市車輛通行道路與行人道路并行建造,人車混行,嚴重影響城市交通流量和流速,是目前城市交通系統的通病,交通擁堵產生的重要原因。
2.2基于對建筑建設問題的思考
其一城區道路兩旁的建筑是與城市交通系統息息相關的重要環節。長期以來傳統陳舊的交通系統配套建筑規劃和建設觀念,使大量城市基礎建設投資效果只是留于街景,沒有切實考慮行人通行和流量的需求。道路兩側的商品房、餐飲店鋪、中大型超市等街道建筑,特別是規?;娘埖?,吸引著大量的采購人流,嚴重破壞該路段的交通流暢性。其二大多數城市在人流集中區、商業中心地區附近的主干道或次干道上設立常規公交車、出租車等??空军c,吸引大量無序人流橫穿馬路或擠占機動車道,阻礙城市交通系統的正常運行。其三分析當前的城市建筑模式,我們發現城市已成為水泥盒子建筑大量堆砌的展場:大樓簡單排隊,各自獨立,缺乏必要的空間連續和功能關聯。城市干道或街道依然是建筑間聯系的唯一媒介,導致路面人口流量不斷增加,城市交通負荷加重。建筑本身功能單一,與交通幾乎毫無交叉、關聯,甚至阻礙交通運行。城市空間割裂和不成體系,人們生活設施的缺乏,造成居民生活的不便,同時也增加城市交通負荷。
3城市建筑空間與交通空間的整合策略
結合以上對當下城市建筑空間與交通空間的整合現狀及面臨的難題,并考慮人性化設計理念,可以得出一系列的關于整合的設想。應積極應對社會中的問題并敢于創新,堅持整合方案,為城市的交通問題、住房問題以及可持續發展問題提供有效的貢獻。
3.1城市建筑空間與交通空間的整合原則
首先城市建筑空間和城市交通空間相互影響,共同存在。想要完成對他們的整合應該堅持互動兼容性的原則,保證在同一空間中建筑和交通都可以進行,并且相互之間不會影響。同時要保證功能運作時間的互補性,比如上下班時間的車輛高峰期保證它的交通空間特征,而在居民活動熱鬧的時候,比如傍晚,又可以用來供城市居民娛樂。兩種功能的互補和獨立進行是建筑空間與交通空間整合的必要條件。
其次對城市空間的整合主要目的是為了給居民更好的生活換件,創造更便利的生活環境,因此在整合的過程中還要保證人性化原則。放棄那些不切實際、不合人性的想法,從人們的需要出發設計方案,進行人性化建筑空間與交通空間的整合。
最后在保證合理化的前提下還要保證整合的安全性以及生態型原則。安全作為日常行為的一大準則在哪里都是不容忽視的,所有的建筑設施都必須在保證周圍人員安全的前提下才可以完成建設;保證了人的安全以后就不得不考慮其他生物的生存環境,而且也為了城市長久的發展,堅持生態性原則保證了人類社會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敬畏自然,保護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
3.2城市建筑空間與交通空間整合的方法及設想
3.2.1充分考慮交通空間應用,對地面建筑進行整合在地面部分,城市的建筑空間與交通空間完全混合到了一起,對此常用的整合方法包括商業步行街、城市的公交路線穿過建筑內部,或穿過建筑底層如地鐵等。
3.2.2充分挖掘空間的利用潛力,在三維空間中進行整合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越來越不滿足于地面上的生活,向高空中的空間發展就成了一種新的發展趨勢,而且在城市人地矛盾日益激化的今天,城市的建筑將越來越高層化和地下深層化,主要體現在高層建筑的辦公化應用和地下建筑的娛樂、停車等的應用以及地鐵的運行。在將來可能出現空中步道、空中軌道等設施來整合建筑空間和交通空間。同時為了緩解城市壓力,可以在社區在周圍建設服務設施齊全的高密度結構建筑群,是市民在住宿區附近就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大部分問題,減少市民對公路的利用率,以此來完成對交通空間和建筑空間的整合。
3.2.3建設高密集型建筑群,小范圍內規劃建筑空間和交通空間
這種建筑群具有開放性、簡約化的特征,會有大量市民生活在小范圍中,要求人人都能享受范圍內的所有服務項目并營造和諧的生活氛圍,不僅是市民之間的和諧相處,還有人與社會的和諧,人類社會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
4結束語
城市建筑空間與交通空間的整合大大提高了人們對城市的空間利用率,對于我國這樣的人口大國來說它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為我國城鎮化發展做了良好的鋪墊,也為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法。
參考文獻:
[1]韓冬青,馮金龍.城市建筑一體化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3.
[2]梁世強.城市建筑空間與城市交通空間的整合設計探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16):647.
(作者單位:淄博市規劃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