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摘要】青銅器在我國有著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且隨著其發展,已經歷經夏、商、周、春秋幾個朝代,且在之后的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因此在當下青銅器的進步和發展中,不同時代的青銅器有著不同的特點和工藝技術,以此其當下也有著不同的種類和紋飾風格。因此在當下的工作中人們也越來越重視不同時代青銅器的鑄造工藝和技術,因此本人針對中山墓青銅器群的鑄造工藝和方法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希望能為以后的相關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中山墓;青銅器;鑄造工藝;研究
引言
青銅器主要是在我國原始社會的末端開始發展的,且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由不同時代、不同制造者的風格喜好產生了不同的形狀和制造工藝。在當下的生活中人們總是會為青銅器獨特的造型和構思巧妙的青銅器所驚嘆。由于青銅器發展的年代不論是制造工藝還是技術都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獨有的青銅器鑄造工藝。
1塊范法
塊范法是在商周時代發展的最為快速的鑄造工藝,也是在當下的青銅器鑄造過程中應用最為廣泛的青銅器鑄造工藝。就以鑄造的容器為例子,在制造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制造出固定的模具,這里的模具也可以稱為母范。在制作好母范以后,需要將容器中的大小和外表的紋飾進行修整。在進行修整的過程中需要將其上邊的泥土進行分割,待泥土成塊且從容器上脫落以后,也就形成了容器表面的形狀,在這項工作結束以后還需要對其中間的空隙進行修整和改進,做好內外范的套合,中間的空隙也就是當下的模型的腔體,這就決定了容器的厚度。在這各項工作都結束以后就要將融化的銅業注入內外范的空隙之中,等到銅液完全冷卻以后,容器也就制作出來了。以下是本人針對其具體的過程進行的研究。
1.1制模
制模指的是模型制造的過程。容器的制造過程與模型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原型既可以自行選擇,也可以直接自己進行制作,在制作的過程中也可以直接將青銅器容器作為模型。當然,在進行制作的過程匯總要選擇什么種類的模型主要是根據其制造的實際情況以及成本的問題來決定的。當下的制造過程中一般都是用簡單的刀進行削制,且制作的模型既既可以木質或者竹,也可以用動物的骨頭或者用石頭進行雕刻。但是在容器的制造過程中如果遇到體積比較大的容器,那么就可以用陶土進行制作,因為陶土的成本比較低,且在制作的過程中的質量也比較輕,這樣更利于制造者的制造。
1.2制范
制范不是一個單純的名字,而是一個工藝的過程,其主要是指內范和外范的過程。內范和外范在制作的過程中也是需要有泥土,一般主要是用泥土和砂土。因為外范對于其粘稠程度的要求比較高嗎,因此一般會使用泥土,而對于內范的要求是需要其質地更加堅硬,保證澆筑的質量,因此一般會采用砂土。當然在制造的過程中不光是需要有泥土和砂土,而是在進行制造的過程還需要有草木屑等物質,以此保證其泥土的透氣性。在制備泥土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加上水就可以了,而是要進行適當的碾壓、晾曬和分篩,以此保證沙土和泥土的質量。在制造內范和外范的過程中,是需要有較強的技術能力的,在其進行制造的過程中一般都需要有非常復雜和嚴格的制造工藝,因為內范和外范的質量直接決定了青銅器的精美程度。
但是與外范相比,內范的要求相對就要低一點。內范的制作方法主要是有兩種,一種是在制作好外范以后對其表面進行適當的削減,以達到內范的要求;二是可以直接制作出空心的模型,然后將其富強中脫出內模,然后將拖出的內模與底座連接在一起,最后再將外模與其套在一起,當然這種方法主要是用來制作一些大型的青銅器。
1.3澆筑
澆筑是在將內范和外范烤制好了以后再對其進行預熱,一般需要預熱到400-500攝氏度,在預熱好了以后將其埋在沙坑之中,防止因為青銅器突然崩裂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在各項準備工作都完成以后再將銅液倒入其中,倒入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一定要等到其注滿的時候停止,速度一定要快,且要平,待銅液完全凝固冷卻以后就可以脫去外模取出銅器了。
1.4修整
修整的過程指的是在除去內范和外范以后再對其細節進行修整,一般需要進行錘擊、鋸挫和打磨,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將青銅器表面的范痕、毛刺以及飛邊除去,只有青銅器的各個方面和細節都完全沒有問題才算是一件青銅器制造完成。
2火蠟法
火蠟法指的是將比較容易融化的蜂蠟、動物油脂等材料融化,制作成鑄造青銅器的模型,在進行鑄造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在其表面上用細泥漿澆筑成一層精微細致的泥殼,然后在其表面上圖上一層耐火材料等待其成型,在成型以后再將其銅液注入其中,當銅液完全凝固冷卻以后,再脫去外部的泥殼,這樣就可以得到相對靜謐光滑的容器。在我國的隋唐至明清時期用的最多的就是火蠟法,在其制造的過程中一般會在青銅器的表面上留下數量不一、大小不同的砂眼,這主要是因為其材質和鑄造方法的問題,如果銅液灌注不到某個地方,那么就會形成砂眼。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數千年的發展和傳承的過程中,中國的青銅器鑄造方法有了很大的進步,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青銅器的質量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中山墓的年代比較近,也就是說其鑄造的技藝已經基本成熟,在以后工作中也要不斷完善鑄造工藝,為中國青銅器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衛陽麗.新干大洋洲出土青銅器研究[D].山西大學,2015.
[2]袁麗.淮河流域東周青銅器來源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6.
[3]陳泰敏.江川銅器工藝(一)[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6,32(11):封2-封3.
[4]馬云.青銅器的修復與保護方法解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1):94-95.
[5]董子俊,翟慧萍,楊相宏,張亞煒.初探青銅器的補鑄與套鑄工藝[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08):32-35.
[6]杜娟.古代青銅器保護中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J].技術與市場,2019,26(03):87-88.
[7]何學琳. 三峽地區巴人青銅器的發現與初步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9.
[8]張煜珧,張天恩.石鼓山青銅器銘文鑄作工藝初識[J].考古與文物,2018(06):64-69.
[9]韓子文,張阿維.青銅器造型藝術在產品設計的應用研究[J].西部皮革,2018,40(17):53.
[10]萬紅,熊博文,蘆剛.論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鑒賞[J].鑄造技術,2018,39(08):1700-1704+1708.
[11].青銅器是怎么造出來的[J].青海黨的生活,2018(07):71.